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61

[ 曾清华 文选 ]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 曾清华

  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有人说,生活有多么广阔,写作的领域就有多么广阔。然而,正是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写作时有“大海捞针”的感觉。鉴于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其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农民工”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成为政府机关和新闻媒体以及寻常百姓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新词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会发现大量的写作资源,得到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且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农民工,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首先留心观察,希望以此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发感悟。
  去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附近,我看到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挑着从蔬菜水果市场批发来的两大筐地瓜步履艰难地前行,匆匆赶往菜市场。我留意观察这位中年妇女的脸色、神态,捕捉她在寒冷的冬季因大汗淋漓而脱下棉袄、拄着扁担凝视远方的细节,并揣摩其心理活动:此时,或许她遥望着的是家乡所在的方向;此时,或许她在想:城里的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在老家就读的孩子也正匆匆往学校赶吧?孩子,好好读书吧!妈妈巴望你长大后有出息呢!随后,我进一步想到:昨天的地瓜是一元钱三斤,这两筐地瓜,除去成本她能赚多少钱呢?也许,老家的老人和孩子就指望着她这一根扁担呢!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城里极少数像她一般年龄的中年妇女搓麻将、拿低保的情景,“扁担挑千钧,铁肩担责任”几个大字跃入眼帘。随后我把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感受告知了学生,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对“农民工”的率先关注,引来了无数学生对“农民工”这一城市发展必不可少,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特殊群体的关注。细腻的描写、独到的感悟异彩纷呈:有的现身说法,以自己是农民工子女,住的房子狭小、简陋谈起,把父母的辛劳和微薄的收入作对比,确立“穷则思变,知识改变命运”之主题;有个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他针对进城务工的舅舅、舅妈只顾眼前利益,节假日让其孩子帮他们照看生意,却不给时间让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状况,痛心疾首地向普天之下的农民工父母们发出了“救救孩子吧!”的深情呼唤,真可谓百家争鸣,学生很快把目光投到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了不少优秀作文。现摘抄一篇:
  信任无价
  我生性崇尚信任,一直视其为珍宝。今天早上,它竟再一次和我不期而遇,一整天我都美滋滋的,好不惬意!
  爸爸妈妈回老家了,要我“当家做主”——自己安排生活。清晨,我到菜市场去买菜,看到一个约莫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在卖豇豆米(老了的豇豆剥出的籽),只见她头上套着一个白色塑料袋(天正下着小雨,临时遮雨之物),上穿男士灰色夹克外套,下着蓝色运动裤,膝盖和裤腿沾满泥巴。显然,这一打扮,是丈夫上衣和孩子校服的“临时组合”。但是,衣着的不合时宜,却不影响她神态的祥和及淡定。我走上前去,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终于以五块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一斤豇豆米。可是,我付钱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我没有零钱,妈妈给我的一张百元大钞,她无法找零。左右为难之际,只见她诚恳地对我说:“这样吧,孩子,你先去买别的菜,找零之后再给我五块钱。”“你相信我会给你送回钱吗?”我惊奇地问。她十分肯定地说:“我相信你,你先去买别的东西吧!”看着她淡定的神情,我竟有“受信若惊”的感觉,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雨还在一个劲儿下着,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可是,我的心空却阳光灿烂。手里捏着百元钞票,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尽快买东西找零,早点把五块钱给她送回去。当我把钱送给她的时候,她正在给别人称菜,她抬眼望了望我,一脸平静地接过钱,说了声谢谢,又开始忙活了。
  回家的路上,我的脚步轻快了许多。抬头望望天空,不知何时云散雨停,太阳出来了!
  我常常听大人们抱怨人心不古,诚信缺失。可是价值连城的信任怎么都让我给碰上了呢?难道只是我个人的幸运而已?我不这么认为。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中的“无米之炊”即学生找不到素材等困惑,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写作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曾清华,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