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开启思维,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因此,读完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笔者常常指导学生凭借语言的描述来解读诗文,鉴赏诗文,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诗句,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想象描写。在描写的过程当中,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品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发向上以及缠绵绯恻、“欲说还休”的依恋不舍,准确把握诗人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创造美的冲动,将审美想象力紧贴于作者文心和作品意象之上,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走近文本,发挥想象
“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阅读《荷塘月色》,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然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又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秋天的画面。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从想象的种类看,除了还原性的想象之外,另外一种叫做“创新想象”。它不是依据现代的描写,而是独立地在头脑中构成新颖奇特的形象这样一种心理过程。鉴于此,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常运用一些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长此以往地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重心,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将不仅仅是一朵玫瑰,或是一朵紫罗兰,而将会成为“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绚烂花园!
黄友才,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