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上学生提出“错误”问题的情况,如果能善于运用这些“错误”资源,课堂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对于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错误”,本文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错误资源 运用
人们对精彩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师生的互动和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却常常忽略了另一种“精彩”——“错误”。很多人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其实有些“错误”资源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
有个法国儿童见鸡蛋能孵出小鸡,便异想天开,认为用同样形状的鹅卵石大概也能孵出小鸡。老师并没有否定他的这个奇怪的念头,反而鼓励他去做一下实验,还煞有介事地交给这个学生一本小册子,让他如实记下鹅卵石每天的变化情况。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可这个失败的实验却是十分值得的,虽然花去了孩子一个月的时间,却让孩子有了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答案是简单的,但却完全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要比教师硬塞给他不知道好多少倍。没有跌过跤的人不知道疼,没有吃过辣椒的人不知道辣。凡事经历了,他才会相信。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经历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智慧会得到发展,意志会得到锻炼,心灵会得到满足,精神会得到升华。如果能善于运用“错误”,那么在我们的很多课堂上的那种“预设型”的教学所给学生安上的“死闸”也就可以打开了。
那如何辩证的认识并合理的对待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错误呢?
一是应该宽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学习上在所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我们说这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何况“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真理往往是从对事物多次“错判”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了出错这一步,才会引发出点拨、引导和解惑这下一步的迈进,也往往才会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说,对待学生在学习上所出现的一些错误,我们一定要以宽容的、理性的、平和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武断的轻易的一下子否定。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怀,实践自己的设想。
二是适当设伏。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是评委们为了考量他的能力而故意布下的“陷阱”。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恰恰准确的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实本领。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也来学一学那些音乐评委,在对知识的探究和解决中,有时也不要非把所有的沟沟堑堑完全填的那么平平整整,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留一些必要的“岔路口”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到底应该走哪条路,甚至,有时也可以有意识的把他们往“歧途”上引一引,让他们碰碰壁;或者,刻意地留下一点暗场,让他们去识别和修补,碰的“壁”多了,吃的“堑”多了,“智慧”也就会随着增长起来,变得聪明起来。这其实也就像医生诊病一样,诊的病多了,临床经验也就丰富了,医术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是巧妙转化。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能,迈入知识创新的殿堂。如语文的生字教学,很多学生对带有“冫氵”、“亻彳”……这一类偏旁的字在书写时总是容易出错,这一点让很多老师都会感到头疼,为了不出错或者少出错,只好盲目的让学生反复练习,可大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有的教师却聪明的把这种错误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带有这些偏旁的字进行归类,并从意义到形式找出每一类字的共性特征以及各自的用法特点,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问题解决了,错误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转化一下,就是“错误乃正确之母”,有错不可怕,就看你如何认识它,如何利用它。
陈贵有,吉林扶余县教育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