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中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当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又是一年风起时》——济南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目时,不禁思潮涌动,于是精心收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共75套中考作文题目,经过反复进行形式归类、数据统计,并与上两届中考作文题目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研究和深入的思考,现将研究思考所得陈述如下,以期给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以及2010年的作文备考应试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命题的表现形式上看,全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已经成为命题的主流。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这种全新的命题形式一经在高考中推出,很快就延伸到了中考。这种命题形式的优点在于能为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激发起考生的写作欲望,考生可以根据话题所提供的内容范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叙述、议论、抒情、说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命题同时又有它“开放性”过大、内容与形式都过于宽泛、没有多少规范性的限定,在某种程度上让考生自然地滋生了一些考前押题、试中“克隆、宿构”等虚假为文的不良现象,还致使一些文体不明、内容空洞含混的作文大行其道,这就既给阅卷增加了难度,也给学生的文体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再者,我们无论如何也应当意识到,中考毕竟是一次很重要的选拔性考试,而作文在整个语文卷面上又占有着几乎“半壁江山”的比重,假如不能有效的测试出考生自身真实的写作水平,那这样的评价,就未免有失公允。几年来的中高考实践,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以及广大师生,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近年来的作文命题,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在作文的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够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意图、避免写作内容偏向、能让写作者思路迅速集中的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再次在中考命题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今年幅度更大。从笔者所收集到的75套作文题看,全命题、半命题共58道,占总命题数量的77%,而话题作文仅占9%,材料作文占14%,这两项加在一起才占23%,比命题作文少54%,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我们觉得这是由于这种命题所具有的其它命题形式无法比拟的强势特征所决定的。一是因为它有严格的限制性,由于是命题作文,就必须在命题的范围内来写,不能超越雷池一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部分人猜题、押题、套用故事、模仿范文的消极作文状态,有利于写作者的写作思路迅速集中。二是尽管是命题作文,但命题者为了体现课标关于命题要尽量避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减少审题难度这一原则,又往往以提示语的形式,使命题本身在具有着集中性的同时又相对的具有着一定的开放性,以引领考生尽快打开写作思路、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尽可能大的降低审题的门槛,给学生以适当的写作上的自由度。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命题形式肯定还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二.从命题的内容上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是注重体现生活化。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作文要求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提法叫做“要感情真挚,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综观所收集到的75套作文试题,在命题的切入点上大都刻意的突出了这一点,所命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更加体现生活化,考生一看到文题便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更加体现真情实感。如上海市的“在学海中游泳”,学生一看到这个文题,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出往日里读书、学习的情景,就可以很顺畅的成文;还有南充市的“中考后,你想做什么?”、安徽省的“师生之间”、吉林省的“假如初三不再补课”、临沂市的“走出自我小天地”等,这些文题大多引导考生围绕“学校、家庭、社会、自然”行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道德水准,每位考生都会畅所欲言,不仅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起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事物有意识的关注。
二是更加突出了“我”的个性展示。从笔者所搜集到的75道作文命题看,含有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的试题共26道,占35%,比2008年提高了5%,这是前所未有的。命题者的用意显然是力求使考生心里怎样想,笔下就怎样写,写出自我的思想、自我的感情、自我的才华、自我的个性。体现“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如成都市的“我心中的风景”、江西省的“我很幸运”、遵义市的“我读懂了”、新疆的“我渴望”、青岛市的“那时我”、陕西省的“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等等,这些考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人人有话说,个个有事写。能自然的将自己生活空间中富有情趣或者自己成长中富有借鉴意义的事件清晰具体的描述出来,具有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这样,一个个作者笔下呈现的是一个个“哈姆莱特”。再者,如此命题的另一个好处是,考生一看到题目与“我”密切相关,会立刻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会快速地步入佳境。在有限的时间里,考生可以尽可能放大自己的写作水平,即使达不到“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也不至于面对考题冥思苦索,下笔无物。相信在以后的中考命题上,这一点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从命题的价值取向上看,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是主旋律;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则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里,不仅存在着真、善、美,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着假、恶、丑。由此,引导学生在心中燃起歌颂善良、正义、平等、博爱、宽容、孝顺、团结……这样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真、善、美的事物上,看到社会和生活中的主流,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美的评价表现美,用美的行为创造美。这些,在2009年的作文命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北京市怀柔区的“学会感恩”、四川省自贡市的“生活中的一点感悟”、苏州市的“一丝惬意心中来”、扬州市的“呵护”、黑龙江省的“路在脚下”,河南省的“逆耳忠言助我行”、黄石市的“从细微处见真情”等,这些简短的话语,既是考场上对考生的测试题目,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引导。俗语说,“文如其人”,看似一篇小小的作文,但它所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考生的品质之优劣、境界之高低、品位之雅俗、观念之新旧……通过文章的形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要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于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那么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爱,才是一个我们要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
四.从命题所体现的时代性上看,突出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中高考作文在命题的关注点上,往往比较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内容在2009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上也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如泰州市的作文命题:以甲型流感为内容,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主旨就在于培养起中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知道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面前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怎样做。还有四川省、黑龙江省的考题也是如此,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都意在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忧国忧民意识。
以上是笔者整理全国75道中考作文命题后的一点感言,望能给热心于作文教学和写作的师生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陈贵有,语文教师,现居吉林扶余。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