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美育,就是引导青少年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尤其是艺术美的感受、鉴赏,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涵育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现代散文家吴伯箫曾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为什么?那就是“感人的歌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美的载体,都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加强朗读,激发情感,发展审美的感知能力
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对朗读做了这样的说明:朗读是语文的重要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满堂灌”日盛的今天,语文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教师更多的是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提问。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不认真朗读课文,又怎么能进入到作品中去?怎么能受到熏陶和感染?怎么会有审美的愉悦?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朗读。
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情感的一块块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和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得到了美育的熏陶,朗读《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体会人间的至爱;朗读《济南的冬天》、《春》、使学生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体会世界的美好;朗读《枣核》《最后一课》,使学生回荡在深深的感动中,体会到爱国的激情……在朗读中,会把语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溪水一样注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引领分析,发掘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的学习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所学习的诗词内容,更重要的是对诗词风格和内涵意境优美的领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学习诗词时,要由一般的机械记忆转变为鉴赏审美。教师在教学中对诗词意象、意境分析引领披文入情,领略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习这首词,仅仅再现渔翁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垂钓的形象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理解其蕴含的深层意蕴:在江南春天烟雨迷蒙的特有的风光中,渔翁悠闲垂钓,自得其乐,曲折地反映了诗人隐居的乐趣,而“不须归”又有所寄托,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浑浊官场的厌弃。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得更加充分,获得更深的美的享受,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反复体验,有感而发,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从感知到思维,始终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对社会和各种人物的肯定和否定,以及各种人物复杂的情感生活和冲突的描述,无不扣人心弦。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社会的理解,通过特定的审美对象表现出来,因而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朱自清《春》写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感受作品的自然美,反复体验,领悟出抓住春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道理。学生受到启发后,就会拿出手中的笔,写出心中的感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认真学习;没有春天的辛勤耕耘,就没有秋天的累累硕果……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练习又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要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又同生活联系起来,开辟广阔的观察天地,开阔了知识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内容新颖,血肉丰满,见地深刻的习作,而且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陈君,江苏省运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