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读是从感知语言入手,写是从写作的目的出发,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过程是互逆的,又是相依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欣赏作品语言、内容、思想的美,还要树立“指向写作”的教学思路,“走进文本”必须“关注写作”,要多从写作角度去开掘文章“应该怎么写”,以不断开启学生的写作智慧。
关键词:阅读 写作 相依性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怎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下面结合初中语文读写说三结合的两个案例进行解说。
案例一
笔者在讲授《芦花荡》时,为了让学生“悟”描写,曾设计了一次比较阅读,如下:
文段一
①老头子安慰两个女孩,叫他们不要害怕。②大菱的受伤,使老头子受到了致命的一击。③他用了全部的力气才进入苇塘。④进了苇塘后,他再也不肯送两个孩子进去了,因为,他觉得无脸见人。
文段二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的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大女孩的头。
大女孩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到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的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第一步 读中比较
1、哪一段文字写活了人物和情景,让我们身临其境?
2、文段(一)中的①②③④句分别对应文段(二)中的哪些文字?找出来,比一比想一想,文章这么生动,作者用了哪些妙招?
第二步 破译写法
学生比较,讨论后一致认为:文段(一)纯属干巴巴的记叙,干瘪无味。文段(二)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人物生动,情景宛然。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动作描写巧用了动词、动作细化到了肢体、身形上。写景时有具体的景点。
第三步 出示“差文” 讨论修改之法
天很冷,奶奶嘱咐我不要到处跑后,挑起一担泥藕,准备去洗,明天好卖。担子很重,奶奶很吃力地挑着。我偷偷跟着奶奶到了河边。奶奶费劲地放下担子,发现了我,并赶我回家。
对照课文和妙招思考:怎样着笔才能将这段文字写得生动形象?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1、借具体的景点写“天很冷”。
2、将“奶奶嘱咐我”,“赶我回家的情景”变成对话描写。
3、“担子很重,奶奶很吃力”,“奶奶费劲地放下担子”太空洞了,应将动作细化到肢体、身形、气息、脸色等上面,还应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动词。
第四步 学生修改(附学生改文一篇)
天,奇冷。屋后的几棵老树瑟缩着,在寒风中你挤挤我,我挤挤你,似乎想彼此增加点热量。几片枯叶随风飞舞。
“峰,在家里烤火,千万别出去,外面风大。仔细招了风。”
奶奶挑起一担藕走了出去,准备去洗,明天好卖。
沉重的担子将奶奶的上半身压成了弧形,奶奶使劲地向前伸着脖子,右肩努力向上耸起,在扁担吱呀吱呀的呻吟中,我偷偷尾随奶奶到了河边。
止步,担子还荡秋千似的前后摇摆着,奶奶踉跄了一下,硬蹲下身,放下担子,老半天才直起腰来,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回头,奶奶看见了我,她愣了一下,嗔怪着说:“快回去,别在这里喝风。这风像冰刀,当心冻破了脸。快回去。”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法将学生从故事中拉了出来,给学生一个参照物,让学生以审视的目光从写作的角度反观文本。如果说欣赏文本是顺向思维,那么比较阅读则是逆向思维。因为有了参照物,学生逆向读文本时,很容易破译文道,得写作之“法”。而趁热打铁的改写训练,更是切切实实地实践了这一“法”。这一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法”的认识,又促使学生重嚼文章,化“认识”为能力,一举多得。
案例二
在授完《阿长与山海经》后,为了使学生懂得记叙文以情领文,文中有“我”,“我”入角色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一次比较阅读,如下:
文段一
长妈妈平时喜欢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摇动。带我玩时,她不允许我走动,也不许我拔草,翻石头,认为那是顽皮。夏天,睡觉时,她总是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文段二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父母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第一步 反复读,反复比较
1、两个语段都写了与长妈妈相关的三件事,哪一个语段带有强烈的感情?什么感情?
2、语段(一)没有浓浓的感情,对比语段(二)分析,老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3、语段(二)感情鲜明,对比语段(一)分析,作者哪些方面做得好?
第二步 破译写法
学生比较讨论后,达成共识:①文章要有总领全文,贯穿全文的感情,感情必须鲜明。所谓,未动笔墨先动情。②文章中应有“我”,“我”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中。“我”出现时应带着强烈的情绪,或不满地评价对方,或无奈地叹气,或直接说出心中的厌烦。或厌恶地描写。
第三步 出示“差文”,讨论修改之法
下楼时,成罗总低着头,耸着肩,顺着墙壁走,遇到女同学,便马上侧过脸去。可女同学们还是会尖叫起来。
男同学们常常作弄他:“成罗,120加68等于多少?快答!”
“180!”
“哈哈哈……”同学们大笑起来。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散了。成罗小心地抬起头向四周张望。
思考:怎样着笔才能使文段流露出强烈感情?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1、文章应以强烈的同情和无比的愤怒总领全文。
2、文章中没有“我”,让“我”进入文中,进入角色中。“我”不满地听,“我”怜悯地看,“我”感慨,“我”同情,“我”反感……
第四步 学生修改(附学生改文)
“哎呀,快躲开!”“嘻嘻!”
不用看,我就知道,准是那几个漂亮女生不幸遇到成罗了。她们一定在躲,似乎躲得不快,就会沾染上成罗的蠢气。这时的成罗一定又是缩着肩,低着头,侧着身子,挨着墙壁一点一点地向下走,连目光也躲躲闪闪的,生怕看了谁一眼。唉……
“说,120加68等于多少?快说!”
“180!”
“哈哈哈……”一阵爆笑夹杂着无限多的快活与得意!我抬起头,看见一个个O形在眼前抖动,无穷的快乐正从O里喷射出来,像隐形的礼花在空中张牙舞爪地炫。
上课铃不识趣地响了,人群不情愿地散了。我看见成罗抬起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的眼角好像有一滴亮亮的东西。
这个案例进一步告诉我们:
1、老师预设“差文”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预设,学生就算把课文读得精熟,可能也不会以新的眼光,从写作的角度重看文章。
2、老师预设“差”作文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此前提下设置思考题,更容易将学生的大脑引向“目标”,免走弯路。
3、出示“差文”,讨论修改之法必不可少。这一步利于激活思维,再嚼文本,活学活用,化认识为能力,以免眼高手低。
比较阅读,的确能读中悟写,以写促读,能快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设计比较阅读,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李骐骥,严艳芳,教师,现居湖北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