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80

[ 李志华 文选 ]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教法研究

◇ 李志华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脑科学的重大突破与发展,社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左脑理性因素与右脑感性因素的协调共用。针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右脑革命”的视角下,提出由线性认知主导转到立体解读转变的全脑教学教法策略。
  关键词:右脑革命 大学语文 教学教法
  
  众所周知,人脑的左半球主要处理抽象信息,具有理解、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功能,而右半球主要处理具体信息,具有想象、创意、灵感和超高速反应等功能。伴随现代脑科学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人类的自我认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思维方式的新革命——右脑革命。脑科学家们研究证明:右脑的功能实际上比左脑强大数万倍,比如记忆功能,左脑和右脑的记忆比大概为1:100万。因为,左脑“直列方式”处理信息的容量非常有限,而右脑“并列方式”处理信息是超大容量的。又比如,用文字描述一个场景,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词汇让别人理解,但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就会让人在瞬间完成对场景的认知。遗憾的是“人们通常运用左脑的感觉体系,而让右脑的感觉体系处于休眠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唤醒自己的右脑感觉体系,那么,另一种类型的信息体系、另一种类型的知性体系便会随之开启。”因此,右脑革命的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重视右脑功能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大学语文是为了进一步普及国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传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完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目前其教学模式还属于典型的强调理性、突出“道理”的左脑教育,而对激发感性、培养“情商”的右脑教育却应用甚少。因此,本文从右脑革命的理念出发,研究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教法的新突破。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曾这样理解语文:“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有语文的因素,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孔庆东教授的语文观就是要我们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的因素,实现人文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段话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定位,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往往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语文作为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理解、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定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人文精神和人格上。
  二.增强“寓教于乐”课堂技巧
  在传统教学中,较多的还是采用左脑学习模式,很少巧用右脑的功能,但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右脑直观、感性的信息处理模式要比左脑间接、理性的信息处理模式更加容易、轻松。因此,趋乐避苦的本性让学生更愿意用右脑去探索求证。因此,在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增强课堂的娱乐感,恢复学生“乐学求索”天性,提升学生快乐学习的指数,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内容设计上,设计一套能够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空间的教学内容体系;还要增加课堂的密度和张力、形式和趣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和激发其主动性,引导学生揣摩形象,体验情感,培养其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其充分释放。也就是利用右脑直观、感性处理信息的特点,增加右脑的娱乐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
  三.提升课堂的意义感,引导学生完善个性
  人的本身潜伏有足够的能量,“自我”是所有力量无限的源泉,也是唯一源泉。现在,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我个性的张扬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老一代大学生那种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以及天下之重任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似乎也渐行渐远。相反,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的改善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幸福感,反而是那些越来越功利化的价值导向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迷茫。所以,从更本质的层面去发现和挖掘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面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新一代大学生“主体个性”的完善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它的是非评价。而自我价值则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有用性’的一种是非评定。自我价值不依赖自身以外的人、事、物来证明的价值,它是完全由自我来决定的价值。”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认为,“自我是一个人‘内在冰山’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也是一个人外在行为表现最深层的动因。自我价值评价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命潜能的释放程度。”因此,我们提出在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利用右脑“重感情”的特点,增强课堂的意义感,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在学习中完善学生个性。
  结束语:由上述分析可见,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置于“右脑革命”的视角之下,在传统左脑教育的基础上引入右脑教育,这一领域的教学将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①徐飞.不确定性视阈下的战略管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P8.
  ②彭晓慧.教育智慧论 [J].学术论坛,2007,(3).
  ③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丁帆.朱晓进等.大学语文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⑤王全印.冰山理论视野中的青少年非主流行为[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李志华,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教法研究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