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02

[ 金玲 文选 ]   

也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译题

◇ 金玲

  内容摘要:对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译题,许多人都提出了异议,认为题目与小说情节未尽吻合,其实是没能没能透彻的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一滴水的内涵。
  关键词:标题 一滴水 人性之美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重要文章。关于文题为何翻译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许多教者或囫囵而过,或语焉不详。因此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标题与本部分小说情节未尽吻合。并提出了三点理由。
  首先,从故事情节看,是“一滴水”在前,“一滴泪”在后。其次,从人物关系看,是爱斯美拉达的善举唤醒了伽西莫多长期被愚昧顺从所掩盖了的善良天性,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意识和内心的情爱意识。最后,从人物行动特征看,伽西莫多不是以自己的“一滴眼泪”换来了宝贵的“一滴水”。因此,标题应该翻译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这些理由乍看上去非常充分、言之凿凿,实际上没能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相关的情节是:伽西莫多在养父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伽西莫多被捆绑到刑场上,迎接他的是严酷的鞭刑,人们无情的诅咒、嘲笑、叫骂以及克洛德的抛弃。课文写了他三次要水喝的情景。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见他已耗尽了全部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这时候,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现了: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表现了她的善良和人性的美丽。因此,少女的“水”异常珍贵:残酷的笞刑没有使伽西莫多流泪,群众的咒骂、侮辱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却让他流泪。这“一滴水”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几近僵化的人性,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文中这样写到:“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不幸的伽西莫多,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从没感受到关爱的畸形人,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爱,并且学会去爱。因此有了《巴黎圣母院》第十一卷的:“伽西莫多只要一伸手,就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至此,人性之美在他身上熠熠闪光,照亮了整个中世纪的天空。
  又是这“一滴水”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围观的人群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显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时,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表现出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和呼唤。
   因此,《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这“一滴水”不再是爱斯梅拉达送给伽西莫多喝的那“一滴水”,它具有了新的含义,象征了人性之美:善良、纯洁、仁慈、宽厚、温柔、同情、怜悯、高尚、正义……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事实上是说伽西莫多流下的一滴眼泪换来了自己内心深处良知的苏醒,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所以,最好的标题译法还应该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金玲,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也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译题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