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10

[ 虞国荣 文选 ]   

用三步读书法指导文学作品的学习

◇ 虞国荣

  内容摘要: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这是梁启超总结的一个读书法。梁启超的9个子女皆才俊,“一门三院士”。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缺乏应有的自学能力,势必会越来越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加强指导,以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逐步增强自学能力。三步读书法对初一学生提高自学文学作品能力很有现实意义。笔者将三步读书法归纳为三个问题,通俗地称为“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寓学法指导于教学实践之中,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使之有持续的自学热情与兴趣。
  关键词:三步读书法 自学能力 初中文学作品学习
  
  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鸟瞰即精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解剖即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即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全面彻底了解而后已。这是梁启超总结的一个读书法。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撰写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等许多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梁启超的9个子女中,长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是火箭专家、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梁启超的9个子女皆才俊,“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离不开梁启超“家学”的浓厚底蕴及对儿女的成功教育,探讨其中的成因,梁启超总结出的三步读书法功不可没。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不像在小学的自然升班,而是有着明显的跳跃性。这当中又以语文学习最为突出。不少学生感到,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比较困难,它就像一道高高的门坎,非需很大力气而不能跨越,因而消极地得出“中学语文难学”的结论。之所以这样,自然有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呈明显梯度的这一原因,但主要还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自学能力,在中学语文初始阶段没能处理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独立学习能力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越来越占优势。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对自主性环节不能很快适应,势必会越来越影响学习效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并用一句话解释为:“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这是很有见地的。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也曾说过:“不管教学大纲编得如何好,学生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进行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文学家高尔基是在极恶劣的条件下自学成才的,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诸方面能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所以,如何使初一学生尽快提高自学能力从而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教师要加强指导,逐步增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以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而三步读书法特别适合文学作品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自学中探索新知识的效率,应使学生了解自读文本的规律,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因为自学能力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实现的。因而三步读书法对初中学生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很有现实意义。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运用三步读书法,笔者将三步读书法归纳为三个问题,通俗地称为“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课内就以此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熟悉三步读书法,第二个月开始逐渐课内课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以此模式进行自学预习。第三个月开始学生课外以此模式进行自学预习,教师课内精讲精练,一般文本一课时完成,重点文本2课时完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运用“三步读书法”的:
  第一步回答“写什么”。就是要学生通过自读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内容与结构层次,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这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四件事:
  1、点:要求学生边阅读文本,边圈点生字词和难解句。
  2、查:即查找生字词的释义、难解句的含义。一查文本注释,二查字典、词典,三查辅导丛书及有关资料。
  3、找:即查找全文的文眼、中心句,各段的总起、总结句,过渡句,体现写作顺序的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点明主题的句子,以利对全文总体感知。
  4、归(纳):即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人与事)与主题,各段(层)的段(层)意。
  第二步回答“怎么写”。就是要学生在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内容与结构层次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研讨赏析,对照文本的自读提示及课后研讨与练习,批注文本难解的句意、段意、结构、特色等。在批注的基础上,围绕学习重点和目的要求,发现疑难问题,独立解决,无法解决的和同学们互相切磋或向老师质疑发问。这一步教师指导学生搞好“四抓”:
  1、抓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主要表达方式确定文体,再按照文体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对文章进行解读。其中记叙类文体最为常见,教师就相应多作指导,特别是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对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发展意义重大,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大,应重点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常用的描写方法及其相应作用。
  2、抓结构安排:指导学生分析写作顺序,分析开头如何点题,中间如何过渡,结尾如何点明主题,首尾如何呼应,段落内前面如何总起后面如何总结,各部分以什么为线索串起来。
  3、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增强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分析修辞手法是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比喻、排比、拟人、反复、对比等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白该修辞手法起到什么表达效果。
  4、抓关键句子:文章中的题眼句、总起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点明主题句、一语双关的句子、主人公的主要语言、看似矛盾的句子等都是关键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此类句子的内涵及其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对作品进行赏析品味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回答“为什么这么写”。就是要学生熟悉文本作者的成长经历,了解文本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全文整体感知、深入研讨赏析,上下左右贯通,思考分析写作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使之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有持续的自学热情与兴趣。
  实行“三步读书法”可以有机地将课后习题纳入到“三步读书”活动之中解决。如思想内容一类的问题在第一步中就解决了。写作方法一类的问题学生在第二步之中,也迎刃而解了。语言揣摩方面的练习在第二步之中亦被重点解决了。学生在三步读书活动中,不仅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特点,而且还提高了驾驮语言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掌握了重难点,达成了学习目标。轻轻松松地解决问题,而且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的,多么令人高兴啊!
  这套教学程序,力求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寓学法指导于教学实践之中,追求启动学生思维,提高素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多年采用这套教法,在促使学生深化思考,悟出学法的道理,从而培养语文自学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虞国荣,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用三步读书法指导文学作品的学习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