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语文课本里的必读课文,由于时代原因,语言的运用都在变化。在古代,俗文学兴起以后,在从口头到书面的转述过程中,由于受方言以及文人随意写的影响,俗语让后人平添了许多的误解。在课文中的“托地”与“抄手”就是一例。本文结合原文,查阅典籍,做辨证分析。
关键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托地” “抄手” 辨正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其经久不衰的思想艺术魅力,再次被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课本作为必读课文。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有位学生对课文中“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的“托地”提出问题。由于课本没有注释,一般的词典也不会收这个词,一时出现冷场,幸好这位教师底子好,急中生智说这是个“象声词”,度过难关。课后评课,有专家对这位教师把“托地”解释做“象声词”表示反对,认为应该是“跳起来的样子”比较妥当。
但笔者总觉得他们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因为小说中是鲁达故意找郑屠的茬,意在激怒郑屠,以便有正当理由教训郑屠。郑屠果然中计,摆出了一副打斗的架势:“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很显然,在这里“托地”既不是“象声”也不是“状形”,而是表明郑屠动作敏捷迅速,也是个难缠的人,否则就体现不出鲁达在这件事情中的正义性和勇敢。而且后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句中的“早”和“托地”紧紧相扣,写出双方在战斗发生的一刹那,都在抢时间争主动,“托地”应该是“突然”“忽然”的意思。但一时无法找到证据说服众人。回来后我翻阅了《水浒传》和多种字典和词典,找到这样几处有“托地”一词的叙述描写:
1、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第二回)
2、那大王爬出房门,奔到门前,摸着空马,树上折枝柳条,托地跳在马背上。(第五回)
3、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第九回)
4、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却用手略按一按,托地已跳在桌子上,把些盏儿碟儿都踢下来。(第二十六回)
5、……正被直丢在大酒缸里。武松托地从柜身前踏将出来。(第二十九回)
6、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第三十八回)
根据上述用例分析,笔者认为,“托地”既不是象声,也不是状形,而是应该与时间副词“突然”等义,因为上述例句中所描述的情景,都表示一种情况紧迫、时间急促、出乎意料的意思。在《水浒传》中,在相同的语境下,有时却用“蓦地”、“忽地”或“霍地”。如:
7、林冲把衮刀杆翦了一下,蓦地跳将出来。(第十一回)
8、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外。(第十二回)
9、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眼白额虎来。(第四十三回)
10、杨志听得背后弦响,霍地一闪,去镫里藏身。(第十三回)
11、杨志的马早跑到教场尽头,霍地把马一兜。(第十三回)
如果仔细比较一下,那么我们把以上7-11例中的“蓦地”、“忽地”或“霍地”都换成“托地”,应该不成问题。由此可见,“托地”与“蓦地”、“忽地”或“霍地”是同义词。《汉语大词典》“托地”词条下的解释正好也是“突然”“忽然”。
其实,在古音韵中,“托”和“突”同属“透”母,都是入声,说明“托”和“突”在古代读音相近。至今在一些方言中“托”和“突”是同音字。《水浒传》既然是先有口头说书,再有古代文人整理成书,那么在几百年的传唱过程中,受方言影响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了。在金圣叹对《水浒》的点评中,也说这处两个表时间的词,用得极为生动传神。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还有这样一句:“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买来’。”对“抄手”一词,课文这样注释:“抄手:两臂交叉在胸前。这里是为难的样子。”笔者觉得课文注释不够正确。
试想,鲁达作为经略府的提辖,他在打死郑屠以后,《水浒传》第三回中写到连府尹都“不敢擅自径来捕捉”;镇关西郑屠和酒店老板见到他都是诺诺连声,不敢轻慢。一个身为佣工的酒保,是无论如何不敢对鲁提辖作出“两臂交叉在胸前”的动作的,这是一个不友好的姿势,何况其时鲁达正在气头上,酒保只能是恭恭敬敬的陪小心和不是,请求多多包涵。注释没有表示出当时酒保的敬畏态度和服务常规。《汉语大词典》对词条“抄手”有三种解释①双臂交叉于胸前。②即“袖手”,把双手拢在袖管里面。③拱手。所以笔者觉得,这里的“抄手”,应该取第三义,即“拱手”更符合小说描写的当时情景。
在古代,俗文学兴起以后,在从口头到书面的转换过程中,由于受方言以及文人随意书写的影响,俗语让后人平添了许多的误解。“抄手”就是一例。我认为这里例句中的“抄手”应该就是“叉手”即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即拱手。在近代汉语里,“叉”“抄”都属于初母,韵也比较接近,是近音,可以相通。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早就将“抄手”“插手”一并附在“叉手”词条里诠释。如:
过迁上前欲作揖,去扯那袖子,却都只有得半截,又是破的,左扯也盖不来手,右扯也遮不着臂,只得抄着手,唱个喏。(《醒世恒言》卷十七)
中间单有引路树。树下各有一人……身上穿着背心,赤着双臂。青筋暴露,抄手而立……(展招)便问丁二爷:“贤弟,这些人俱是做甚么的?”二爷道:“……这些人俱是头目,特来站班朝面的。”(《七侠五义》第三十四回)
从上述两例分析可以知,一个是在“唱个喏”时只得“抄着手”,虽然有些不太情愿,但总得讲个礼节吧,总不能对有交情的人漫不经心、爱理不理,所以这“抄手”就是“拱手”;另一个则是在“特来站班朝面”,那更得严肃恭敬,“抄手”不是“拱手”还能是别的?还有“抄手”并不表示为难的意思,但课本编者意思到酒保的为难,所以特地加上“这里是为难的样子”的话,可见编者自己也觉得欠妥才不得不加上。其实只要把“抄手”解释为“拱手”的,什么“为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周赞旗,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