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55

[ 刘军华 文选 ]   

海子诗歌的三大特征

◇ 刘军华

  内容摘要:海子是一个渴望精神安定,抗拒繁乱现实世界的一位诗人,他所向往的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中,就形成了原始质朴、植根大地、神秘与深邃这三大特征。
  关键词:海子 诗歌 特征
  
  海子在农村生活过十五年,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十五年”①,后在昌平教书,显出了对缤纷现代生活的抗拒。其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又需“巨大的元素”支持。故而其诗从家乡土地成长的同时,其目光越过纷繁的当世返回古代社会、原始神话及大自然,力图寻求人普遍的情感、心灵、精神元素和生命力,寻求慈爱与温情、博大与宽容、勇敢与超越、热血与追求。其写作经过历史的栈道,向整个人类生活背景辐射。基于这些原因,海子诗歌体现出了三大特征:
  一.原始质朴的特征
  1.以词、句方式对古代乃至原始部落生活印记的复现。从“坛子”“鼎”“石头”“水勺子”“羊皮筏子”等生活生产器具到“山洞”“穴居的人群”“泥草筑起的房屋”等意象反映的居住方式,从“打下果实”“鱼筐”“柴刀”“牧猪人”“猎鹿人”“渔夫”等意象暗示的劳动方式到“羊群”“野牛”“鱼群”“狼”“野花”“火种”等古代常见物,从“原始的妈妈”“女巫”等称谓到“村民像牛一样撞进屋子,亲他的妻子/又数着/十二粒麦种”的行为,及对村庄的吟唱,都使人看到遥远先人们从其诗中以文字为身体切近走来,带着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这些给我们带来的有新鲜,也有对原始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思考、回味。
  2.对“以血亲指认的、温馨古老的诗性精神空间”②的建造。经济日趋蒸升的20世纪80年代,“文革”暴露的人性弱点以商业形式展演。一些诗人迷茫,忧伤,失望,海子远离繁华退回古代。他想“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想在远离当下的时空建立供精神漂泊者栖居的家园,召唤日渐走失的心灵真善美,引发对现状的深省,激起物欲压榨下日益减退的激情、热血、超越的勇气和壮志。
  海子诗中,“母亲”“妻子”“姐姐”“妹妹”“父亲”“兄弟”“亲人”等是多次出现的词。这些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概念是其温馨诗性家园的基石。海子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村庄》中“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我妹妹很美丽”,他如天真小童,津津地向人讲述母亲、村庄和妹妹。“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这类诗也很快将人抓住。在这家园,他是天真善良的孩子,“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他说“我是多么爱你/不爱那些鬼魂”、“我爱你的生病的女儿,陌生的父亲”。其爱情表达还会是 “冬天的人/像神祉一样走来/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或“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或“反复抱过的妻子是枪/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的独特感受。他旧情难忘,“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这家园,春天含情,“两个温暖的水勺子中/住着一对旧情人”;树林像兄弟姐妹,“对着原野和她/整齐地跪下/妈妈——她们嚷着——妈妈”;煤也充满温情智慧,“这没有泥土的日子/但是煤说:/火/闪着光”。
  海子在这家园思考、质询与追求:“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我的故乡?……”他说:“我俯伏在太阳上/把赤道紧紧拥抱/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你在何方?”即使他作为“圣斗士”③,其诗仍含着血亲的温馨古老的情感并以此展开“对于家园、情义、良心的追诉”④,这也正是原始古朴的表现。
  3.表现出民间倾向。如“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这首谣曲让人想到北朝民歌中的情歌:质朴、大胆而直率。从内容看,它像保留原始风情地区的相亲方式。又如“月亮月亮慢慢亮/照着一只木头床/河流河流快快流/渡过我的心头肉……”也像流畅的民歌。而“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那片我曾经吻过的地方”及“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等,都可见民间文学影响。
  二.植根大地的特征
  1.表现在海子走进农耕社会而对生长万物大地的无限亲近。他把自己看成大地的孩子:“从地里长出了/这些温暖的骨头。”
  海子以大地之子的赤诚对“麦子”内涵的挖掘使麦子意象牢牢确立。他对“养我性命的”麦子心存感激,“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他满怀赤诚欲入“麦地”内部:“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入麦地时历经苦痛,他却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挚诚执着令人下泪。麦子作为农耕社会缩影,与父辈以土地为纽带有血缘般的默契:“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以博大慈爱唤起情义与宽容,“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仇人”被麦地化为一体,坦然而心存感激。进入麦子,思考如荷重负,其《一颗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说“一粒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我们不能/翻转手臂”;因麦子是我们存在的见证者,“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麦子穿越时空,让人看到历史的沉重及大地上的苦难和坚毅。这些与劳动相连,劳动使生存获得意义。这意义涵盖下的人不只珍惜麦穗光芒,也能面对苦难和死亡时心如止水:“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此时的大地使灵魂获得依托。
  海子诗中,麦子凝聚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在农耕时代积蓄的生命力和情感、幸福与苦难,这些在海子挖掘下像质朴麦子的根须裸出泥土,人不得不讶然于大地上这真实存在。如西川所说,读海子诗能“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⑤。海子对麦子的吟唱使一系列相关意象(“谷”“青稞”等)也在中国生长成“一个时代出版物上的诗歌”⑥。
  2.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挚诚贴近。花草树木河流山川走兽飞禽被海子安置诗中,如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即使写爱情,如“我爱你……马睡在草上/月亮照着他的鼻子”或“洁净的脚印/沾满清凉的露水……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也充满自然的芬芳、神秘、美丽和宁静。“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⑦其诗“是大自然在心脏中所讲”⑧。这大地之子的声音令人想起自称“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叶赛宁说的“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面对大地我们应怀神圣与感激。
  三.神秘与深邃的特征
  1.这缘于海子对存在的思考。他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影响,要做“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照亮存在,“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存在隐于日常生活深处,去表象入内部才能靠近存在,这靠近使其诗拒绝了肤浅。“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它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诗人让“它们”作为存在而现身。入本真世界的海子发现“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太丰收/也太荒凉,……走在路上/放声歌唱……”,“荒凉”外表下是存在物“太丰收”的实质,此发现使其倍感充实,放声歌唱。这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无中富含有。若对海德格尔哲学一无所知,这样的诗(包括其对麦子和大地的歌唱)不易理解。“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也不仅有感慨时空邈远无垠的中国诗人传统情怀,更寄予了存在主义思考。
  2.表现在海子对沉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诗性挖掘上。如《亚洲铜》的“鸟”“海水”“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黑暗中跳舞的心脏”等意象都富含象征意味,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诗中“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正是民族集体与个体的归宿。海子对敦煌、青海、北方草地等意象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开掘也多显出神秘深邃。
  上述三特征不是孤立的,多是交织渗透的。“麦子”意象正是这些特征的凝聚,成了海子诗的代名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的海子以其诗三大特征与同路者界分开,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最耀眼的一环”⑩。
  
  注释:
  ①⑤西川《怀念(代序二)》,见西川《海子诗全编》(以下称《全编》)P10,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1版。本文所引,凡未注出处者皆出自《全编》。
  ②燎原《重返“家园”与新古典主义》,见《星星》98/11。
  ③④⑥⑩燎原《从“麦地”向着太阳的飞翔》,见《星星》98/10。
  ⑦⑧《诗人是世界之光》,见苇岸著《大地上的事情》P128。
  
  刘军华,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海子诗歌的三大特征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