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74

[ 佘典鹏 文选 ]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 佘典鹏

  内容摘要: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科目,各个年级所涉及到的内容各不相同,基本上属包括地理、历史、政治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这样一门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是每个老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根据综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并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的一些教学体会,在面对历史与社会这样综合性强、知识点多、串联性大的学科时,我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则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1、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下驾驭教材的教学艺术,就必须了解和认识新课程理念中教材观的特点。新课程的教材具有学习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因此只有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有“学本”意识,真正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资源,而非照本宣科,把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应充分利用这种“学本”的特点,运用教材知识教学,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培养其学习能力,并促进其运用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熟读教材使得我们可以以单元教学为一个结构基础,使学生在知识结构的认识上有一个相联性,对于内容的把握难度降低,而此时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学生在相适宜的学习内容中运用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明确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开始新课的时候,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是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且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一个透明度较高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使得知识点简化,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于这一部分的课前准备环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于本学科的考纲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在“进入社会主义”这一节课的学习中,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是怎么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学生明白是通过三大改造,那什么是三大改造?它们各自的内容又是什么?这样就很明确的点出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目标,那么学生在本节课中就会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学习。
  3、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新课程中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变化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我家在哪里》这一课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先画出从学校到自已的家要怎么走,在课堂上让学生代表对所画地图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按照刚才同学们所画的方法来认路会发生什么错误?那么你们认为在这些地图中我们还需要哪些要素呢?请同学们一起找出来好不好?这样有关地图三要素就引申出来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二.教学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设计是基础,也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依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教学。
  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而要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对于某些学过的知识的忽视,这样就会使得各年级间的教学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针对这样的一种问题,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得更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是否存在着衔接,这样才能够做到“温旧而知新”,实现不同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初中历史与社会就存在着许多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有一定的连接性的。比如,八年级下册是以二战的结束和新中国的成立作为结束的,而到了九年级的上册的教学中就是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新政权所采取措施作为开头,这样就存在着一个知识的衔接了,这就必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关联。再者就是知识点的回顾,比如七、八年级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七年级地理方面的内容和历史衔接。像在学习到鸦片战争时,介绍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入侵路线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省份简称的名字,这也是中考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问题方式。
  2、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3至4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教学设计显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发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能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可以在导入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入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视频等教学资料。
  3、教与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最终的目标是要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45分钟都运用到了上课中来,而在课堂中省去了练习的环节,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难以掌握了。所以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同步进行当堂练习的测验,这样不但能够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4、有效提问。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时间非常宝贵,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有效提问,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导火线”。吴松年老师说过:“教师要善于从能力与方法上设问;从易错易混角度上设问;从成长点和提高上设问;从开发潜能点上设问。”问就要问之有用、有效,否则就是白问。在课堂上设问我们要做到有层次的问,从易到难的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同层面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满足了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知识强化。其次,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递进式设问的方法,在抓住知识点相联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问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学期所学知识回忆一下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设问:为了解决历史留下来的问题,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想出了以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这时就把“一国两制”引出来了,同时又能进一步的设问:那么什么叫“一国两制”呢?它是谁提出来的?最初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够通过递进设问法把“一国两制”的问题让学生清楚了解。
  三.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专业基本功和教育教学经验上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对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得失的反思,将是获得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通过反思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有效反思包括记载成功之笔、牢记失败之处、捕捉瞬间灵感,进行再教设计。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亮点,但同时也会有一些环节会出现失误,比如知识点不够全面,课堂师生间互动性欠缺,教学组织不够严谨等等。把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后进行反思,必将会对今后的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沿,因此我们只有潜心钻研与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是一个沉重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而有趣的事业。我将抱着一颗好学的心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将是我不断尝试的重心。
  
  佘典鹏,教师,现居广东龙岗。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