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91

[ 闵官虎 文选 ]   

学生应学会批判

◇ 闵官虎

  内容摘要: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法。学生应在文学课堂上有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为自己的一生幸福奠基。
  关键词:文学 批判 思维 生存 独立 幸福
  
  生活中、学习中经常碰到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是好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中国学生从小缺少的一部分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想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学生批判性思维这样一个问题。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岭”与“峰”的不同是因为角度的不同,山还是那座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思考,应该谈不上谁是谁非。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在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从今年我市语文中考试卷的批阅情况来看,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下面我就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测试两个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愚公移山》是一篇文言文,对文中智叟的评价就有一边倒的趋势,回答智叟老头儿短视的算对,其他思考一律不对。作为一个人而言,要干的事很多,一辈子就干一件事那就是挖山,这人的价值如何体现呢?这是对生命的践踏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呢?在语文课堂上我一贯强调学生要用大脑去学语文,而不是只用耳朵、嘴巴和眼睛去学。即使对自己的语文老师讲的话都要去斟酌过滤,觉得有道理的才可以接受,没有道理的就没有必要去把它变为自己的思想,那样对自己的生存是有危害的。我常想一个人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文凭抑或是别人的羡慕。我认为人的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幸福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国务院曾经同意陕西南部山区的居民搬出大山,可能就是基于对生命的考虑,对生存的思考。所以智叟的选择也是有道理的,不能简单的用对和错来界定。从生存的角度来思考生命智叟的决定绝对是正确的。另外对愚公一味称赞也是漠视生命的一种表现。
  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所学到的所有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摄入简单的知识,因为知识和信息是可以积累的。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我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法。教育就是开放我们的思维,开放我们的视线,开放我们的思想。开放的教育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大胆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而不是脱离生活去给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它僵化的不仅是学生的思维,更是学生的一生。
   教学《出师表》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刘禅的一番苦言可谓感天动地,他的这种做法你如何评价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的结果都一样,那就是诸葛亮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光辉形象一个。果真如此吗?农夫和蛇的故事能怪蛇吗?农夫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诸葛亮对刘禅负责肯定是对的,问题就在于刘禅的责任在哪里?一个自己对自己根本就不负责任的人,你还能对他讲责任吗?这是对他好呢还是害他呢?刘禅最后亡国亡身,诸葛亮一点责任都没有吗?经过这样的分析您就会发现诸葛亮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还非常严重,因为最后自己的生存也出了大问题,病死五丈原。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对己负责方能对人负责。诸葛亮不能对自己负责,自然是后患无穷,这一点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否则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是误导。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一元化已经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僵化作用,那么现在的语文考试更是机械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阅读题必须有某些词才算对,否则就算错。作文的批改模式也是死板教条。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即便是作文学生也去死记硬背,而不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构思,写出自己的感悟。一个没有思考的人长大之后他还能干什么呢?我不敢想。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考试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认识,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让自己受用终生。
  文学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超越生活,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一个批判性思维的空间,互相补充,不断融合,为创造一生的幸福奠基。
  
  闵官虎,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学生应学会批判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