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是开启学生探索汉语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认识汉字之美的一课。本文认为应当以“优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门学习汉字,同时提出了几个汉字文化现象,并以此带领学生对汉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汉字 优美 汉字文化
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中共有十五个“梳理探究”专题,其中必修①中的第一个专题“优美的汉字”可以作为我们开启学生探索汉语之门的钥匙。教材上对本专题的建构次序为:一、汉字的起源;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构成;四、汉字文化。这当然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知识性强,条理性强,概括了汉字的基本知识,但笔者以为教材在“优美”二字上文章没有做足,这正好可以作为我们引导学生入门的突破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汉字“优美”的文字来导入新课;并且,我们还可以在教材梳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汉字文化”这一节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
一.汉字的意象美
诗歌有意象美,汉字也有意象美。汉字书法作品就是艺术品,“龙”“虎”“鹅”等单字的书法作品就如写意画一般。一方面,汉字中的象形字紧紧地抓住了所描绘物象的形态特点,使人“见字如见物;另一方面,汉字中的很多指事字和会意字捕捉到了事物的美丽角度或美丽的瞬间,别有一番风景。
比如,《说文解字》“旦”字释义为:“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姚鼐《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番景象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记载,只用了“一轮红日(圆形)从海面上(波浪线)升起”这一个图形,这应该就是原始的“旦”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呀!
又如,“目”“美”“眉”“媚”这一组汉字就阐释了汉字的“优美”内涵。请看:
“目”是个象形字,原为横着的,是一只美丽的大眼睛的象形;“眉”字是一个指事字,眼睛上的中间粗两边细的那浓淡相宜、眉梢修长的一条,正好与“目”字一起“眉目”传情;“美”是个会意字,不是“羊大”为美,“羊”是在人头上戴着的兽头饰物,以羊头为多,而“羊”下是一个跳舞的充满动感的正面造型的人,这是一个反映了先民文化生活的字,舞蹈与装饰全部被一个字描绘了出来,而戴羊头饰物以跳跃的姿势定格的一定是氏族中最有号召力、最有活力、最粗犷、最强壮、最符合古典审美观的男子;“媚”字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从它身上你可以看见一个美女婀娜的身姿,近看,你还可以凝视她脉脉含情的眼睛以及修长的娥眉,古人就这样会意了女子的妩媚!“目”“眉”“美”“媚”这四个汉字,向我们透露了远古无比美丽的信息,就几个汉字,给我们定格了女儿“媚”、男人“美”的历史瞬间。
二.关于“汉字文化”的探究
教材必修①在“汉字文化”这一节中有汉字“保存着造字时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的明确提示及其释例(如从“囗”的字曲折反映出来的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并指出汉字“与‘姓、氏、名、字’,与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深入探讨”。几段文字给学生提示了探究的路径,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并且这里还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一个“等”字与“千丝万缕”之间该有多少探究的内容啊!“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岂只有“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我们自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去探究,定会有许多收获。
下面略举几个话题谈谈“汉字文化”这个主题。
1.汉字形体折射出汉民族安稳、平和的文化心态。
方块汉字的形体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结构,许多汉字在构形上还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如山、木、口、天、火、皿等象形字都是对称图形,大量合体字也能体现一种稳定的构图,或者上下均称,或者左右整齐,每一个字都有一个稳定的重心,使它们站得稳,不怕历史风雨的侵蚀。而“卉、众、森、淼、品、晶、磊、鑫”这些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状的汉字,更能突出地反映汉民族追求稳定的安稳平和的文化心态。试想,先民们为什么不用下小上大的结构呢?因为那样字就失去平衡,失去重心,就不安全和稳定了,而汉民族的祖先们最怕的就是这些,这种文化心态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稳健进取的民族精神。
2、从汉字看女性在历史嬗变中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女”是一象形字刻画出了一个跪着的女子,这与在“田”里出“力”的“男”首先构成了性别的区分。此时,女子虽然跪着,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区别血缘的明显意识是识母不识父,而姓氏的“姓”就体现了“某一女子生的”这一内涵(《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最早出现的几个姓氏都带有“女”字,如姜、姬、姚姓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和舜帝有虞氏的姓(古时姓、氏有别)。
再来说说“好”字。“好”字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女子为好”的意思,也不是有些人意会的“女”与“子”男女两情相悦为“好”的意思。在《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中,刘志基先生认为“好”为“女有子”或“女产子”,其依据为现有的甲骨文中“好”字中“女”与“子”虽然左右位置并不固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女”大“子”小,在《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王继洪著)中,作者也认为“好”中的“女”是一个成年妇女的形象,“子”就像一个在母腹中的胎儿或一个刚分娩的婴儿。女子能生子便“好”,这反映了女子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社会角色,反向推究,那么女子不能生子就不好了,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纵使千好万好,女不生子便不好,只有被婆婆责怪的份了。
女人是美丽的,她们有“妩媚”“妖娆”“婷婷玉立”的“身姿”;百花争“妍”,不及女儿“娇嫩”;树影“婆娑”,怎敌女儿“婀娜”?女子走路“姗姗”来迟也是缓慢从容的步态,当女子如此美丽的时候,她们便成为了男性主宰的世界的隐患了,于是,只好让她们在家中,这才为“安”!男人们自以为大度,认为“妒嫉”是女人的心态。可是他们以“耍”女人(妓、婊、娼)为“娱”,却将自身的贪“婪”、“奸”邪、狂“妄”统统往女人身上抛。而那些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男人也就成了又一种女人——奴。
从“女”字符的许多汉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在原始社会及封建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并可以从中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伦理观念及宗法制度。
3.新事物、新现象、新成果促使汉字队伍不断壮大
《说文解字》中没有 “饺”字,说明许慎生活的东汉人们可能还不会包饺子,更谈不上饺子当时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了。又如“氽汤丸子”中的“氽”字,在《康熙字典》中才首次被收录,这是近代比较少见的会意字。“饺”“氽”这些与饮食相关的字的陆续出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物质被发现,新的工艺被创造,新的汉字也应运而生,看看元素周期表,就可以发现,有一些元素名称是复活死字或使用原有的汉字,但也新造了不少汉字,如“氦”“硒”“镁”等。最新的汉字如《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的“熵”字,中国科学家借助一个新汉字,成功地翻译、介绍并评价了世界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新事物、新现象、新成果就是这样促使汉字队伍不断壮大起来的。当然,随着旧事物的消亡,一些汉字也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只在词典的一个角落里长眠。极少数重见天日的字与它的本义已失去了联系,如当今新新人类使用极频繁的“囧”字,现在表达的是郁闷、尴尬,因为人们觉得“囧”太像一张苦恼无奈的脸了。其实,“囧”字是从汉字“冏”生造出来的,而“冏”在古代与“炯”同义,指光明。
陈寅恪先生在给《鬼字原始意义之探讨》的作者、语言学家沈兼士的信中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此语也许有些夸张,但当我们翻开《说文解字》,当我们在一个个字符中巡视,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很多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我们梳理探究汉字,也就是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以上略举了三例,尝试对“汉字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其实我们还可以理出许多关于“汉字文化”的研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去完成。比如:古代战争在汉字中的痕迹、汉字中的古代建筑美、从汉字看古代地理概念等。
让我们以“优美的汉字”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汉字文化”的海洋中徜徉吧!
吴莉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