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39

[ 袁勇 文选 ]   

应指导学生多角度写作

◇ 袁勇

  内容摘要:当前,国家十分重视中职教育,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作者介绍了学生在写材料作文过程中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审题立意,拓宽中职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拓宽 发散性思维 立意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作文难写,尤其是考试遇到材料作文时,往往就会感到头皮发麻,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凑成一篇文章,随便抓住一个观点,泛泛地谈上一通人尽皆知的大道理,弄的文章语言单调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时为了文章看上去“丰满”,则是观点加例子,观点一提出来,例子就举完,文章随之戛然而止,缺少必要的分析,拼拼凑凑的痕迹相当明显,论据也没有多少深度。张志公先生说得一针见血:“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职高学生由于基础差,语言词汇贫乏,词不达意。他们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作文了。
  那么,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写材料作文时有话可说呢?那就应该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角度。给材料作文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因此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即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看看哪些角度可供选择,哪些意义可以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最恰当的角度,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病,写出令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好文章。例如一则材料“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开了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去。可是,这只蝴蝶身体臃肿,根本飞不起来。”仔细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不同含义。①好的动机和出发点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②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失败;③不经历艰苦的磨练,不可能取得成功;④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内因……又如另外一则材料“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会付给伯乐马的提成。伯乐照着那个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我们从这则材料中得出不同的结论。①从卖马人的角度得出抨击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②从伯乐的角度得出批评劣质产品做广告的错误行为;③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得出盲从的不良后果。如前面所讲,找角度要尽量多找,但也不是找出来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也许有学生会这样讲:“既然是自选角度,那么从所给材料中无论哪个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可以的,只要文章写得有道理就可以了。从一般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在学生写的作文中,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还是占相当比例的。但最好还是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并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角度来立意为好。
  不过也有同学会说:一篇文章多角度去写,那有多少功夫去写呀!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学生可以将不同的角度写成独立的片段。譬如写云,我们可以从云的成形、云的姿态、云的精神等不同的角度来写,每一种角度可以写成一百多字的小片段,这样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云的形成”可以写成说明文;“云的姿态”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云的精神”又可以写成富含哲理的议论文。同样是在写云,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既开阔了思路,消除了无话可说的窘境,又使自己的能力锻炼更加全面,真是一举多得。
  多角度写作,并非作文的目的,它只是一种训练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训练,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生活、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接触社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坚持不懈,笔耕不辍,你们就能由“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走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平坦宽阔大道,就一定能在写作上取得巨大的进步!
  
  袁勇,江苏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应指导学生多角度写作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