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06

[ 金格 文选 ]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

◇ 金格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1928年在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康桥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本诗中遵循了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本文将取其一美即“绘画美”作具体分析,探究出其“绘画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再别康桥 绘画美 中西合璧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为世人称道的诗歌名篇。它创作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新月》第一卷第十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在此之前,他还写过有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两者相较,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后者的浓缩,后者则隐藏在前者的“留白”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仔细地咀嚼欣赏《再别康桥》,才不会遗漏它的“绘画美”。
  由于意境的相通和精神的相融,中国诗画向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而深受古典艺术熏陶的诗人徐志摩更是深谙此道。读者在欣赏《再别康桥》时,不难产生那种“人在画中游”之感。
  一.诗中有国画
  首先,就色彩而言,《再别康桥》里有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青色、绿色和红色。如“青荇”、“水草”、“青草”等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那种润泽的清新的青色。“油油的”指浓绿而润泽的样子,用来形容“青荇”,由此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这些植物实际上有青色的也有绿色的,整体上给人一种淡雅宜人的静谧之感。诗中的“新娘”一词是“金柳”的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全是“金色”。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可知,中国古代新娘多是穿着红嫁衣晚上出嫁的,读到“夕阳中的新娘”时纵然能想到新娘婚服上被披上一层彩色,但基本的红色还是映在眼中的。其中,青色、绿色为冷色调,红色为暖色调,一冷一暖,一淡一浓,相得益彰。
  其次,就线条而言,诗中基本上全是柔软的弧线。“荡漾”着的“柳”是弧线,“招摇”的“青荇”是弧线,“柔波”的“波”是弧线,“榆荫下的一潭”的“潭”的轮廓是弧线,“一潭”的喻体“天上虹”仍是弧线。唯一的直线条就属那支“长篙”了。
  了解康河的人会知道康河本身也是蜿蜒而下的弧线条。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Corot)的田野。”这充满柔软线条的画为什么会让他如此痴迷和眷恋?它带给他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有一段话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曲线之所以比断线优美,正是曲线在时刻转变方向,每一个新方向都被前一个方向指导出来,这样就发生了一种转变:原先我们在运动中看见轻松;一转变,我们掌握了时间的川流,在现实中把握了未来,因而感到愉快。”原来这些线条是与诗人的情感世界有内在联系的,它是诗人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画面上的物化。这些线条的流动性给他一种自由的感觉,以至于他多次在河边散步,在河里划船,是这条河给了他性灵和自由,给了他“撑长篙”“寻梦”的浪漫情思。
  最后,就意象而言,徐志摩所选取的也多是古代诗画中常见的意象。如实写的“河”、“柳”、“夕阳”、“青荇”、“浮藻”,虚写的“水草”、“船”等。这些意象古诗中俯拾皆是: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萍”;元代诗人范梈的《秋江钓月》:“丝纶荡浮藻,我船尔櫂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显然的,诗中的意象包蕴了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的那种亲近自然之情,使得远离康河远离英国的我们也能被深深感动。无需多少言语,我们已能聆听到到自然之母的亲切召唤。
  二.诗中有油画
  本诗很明显的有油画色彩。“云彩”、“金柳”、“天上虹”、“星辉”等都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它使画面显得十分华丽、壮阔、典雅,也使我们感觉到无比的梦幻、静穆和庄严。除了色感,这些有实有虚的景色还给人一种目迷的光感,让我们置身其中,沐浴着圣洁的光和色。
  这些油画般的景色带给人一种轻微的动感。国画是讲究静美的。古人领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便受了启发,追求一种沉默的艺术。西方则不然,他们的运动精神是隐藏在油画的光感色感里的。云彩无一刻不在变换,照在柳树上的金光也是一闪一闪的。“波光里的艳影”更是在动荡,否则诗人的心头怎么会有那种“荡漾”之感?在作者看来,“榆荫下的一潭”是揉碎在浮藻间的天上虹,注意“揉碎”一词,它包含着“揉”这个动作。那潭水五颜六色,使诗人想到了彩虹,这不足为奇,但诗人又继续猜测是有某个人或是仙揉碎了这彩虹。这样一来,静物彩虹就变成了动态了的。总而言之,诗人由这些色彩斑斓的意象想到的多是一些动态的感觉,或许是出于巧合,但这种巧合也恰好说明油画的动感在起着某种隐秘的作用。
  三.中西合璧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既有国画风格又有油画风味,而且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并不觉得哪一方有压倒另一方之势,而是觉察出了两者很奇怪的呈现出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这一方面说明国画与油画可以实现完美“联姻”,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诗人的才情与才力。
  首先,《再别康桥》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芥舟学画论》中说:“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绛之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于此分,精神于此发越,景物于此鲜妍,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烨然也。”诗人也明白此理,在用色上十分注意浓淡明暗的搭配。其中,国画总体上是一种淡雅的色调,油画总体上是一种绚烂的色调,两者被诗人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种淡妆浓抹是蕴藏匠心的。有些景物(如“金柳”)既有国画元素又有油画色彩,显然是作者细心挑选的。对于其他的只有国画或油画风格的,诗人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构思和运笔。笔者揣测诗人主要用国画画法来画近景、实景,用油画画法来画远景、虚景。
  “软泥上的青荇”是近景、实景,因为我们能看到它在“水底招摇”。这里诗人很随意地把国画呈现出来了。还有一些实景如“河畔的金柳”、“榆荫下的一潭”,相对于“青荇”来说就远一些了,由“那”字我们可以领会得出。“云彩”在西天,就更遥远了。虚景如彩虹、星辉等比实景又遥远些。简言之,诗人从空间距离、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将那些遥远的景致涂上了斑斓色彩。
  油画需要远观,这是有依据的。有人看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觉得画中那妇人低垂的眼睛极具痛苦的表情, 但走近去细看, 只是粗粗的笔触,似乎没有画完。他问作者为什么不画完,德拉克洛瓦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走近去看呢?”为了要表达整体的视觉形象, 要表达空间、气氛及微妙的色彩感受,有时甚至有点近乎幻觉,油画大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去看。大诗人也明白此理,于是成就了《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淡妆浓抹的经典诗歌。
  结束语: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是国画与油画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清丽与绚烂的完美统一,是一条河与一颗心灵碰撞后产生的火花。钱理群说徐志摩“执著的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不无道理。《再别康桥》便是诗人性灵深处的诗句,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
  
  参考文献:
  [1]王英瑛《线条——画家情感世界的外化——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形世界》《福建工程学院院报》2007年10月第5卷第5期
  [2]蒋孔阳《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
  [3]历向君《徐志摩的康桥诗文浅析》《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第2期
  
  金格,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本科生。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