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手段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与看图训练相结合
语文课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起来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对照图文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自己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上飞扬,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读懂课文,理解字句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一些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因此,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我们要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时,我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生发出许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再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在讲到“乌鸦怎么也喝不到水,该怎么办”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乌鸦,自己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答案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四.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一节课,如果你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时,我要求学生复述故事。但他们说想“演演”,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通过表演,同学们对故事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情境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表现形式。而且,语文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极富童趣,也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即倾听了学生的心声,也为学生的阅读开掘了丰富的资源。
五.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刘江涛,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