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08

[ 朱昶丞 文选 ]   

谈《论语》之求富思想

◇ 朱昶丞

  内容摘要:孔子曾因贫而求富,他认为:对财富的追求,应该建立在“道”之上,财富本在“道”之中;富人应守富“道”,“无骄”并追求“乐而好礼”的境界。
  关键词:论语 求富 道义 好礼
  
  市场经济时代,追求财富是一种大众趋势,贫富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孔子“罕言利”,但是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论到贫与富,并时常与弟子进行讨论探索。
  孔子早年丧父,从小就开始为生计、生活而奔波。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很多情况下,孔子对于财富渴求,没有回避或抹煞,而是采取了承认和直接面对的态度。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可能的,并且,他为达到目的,还作好了从事卑微工作的思想准备,哪怕是从事“执鞭”这样低的职位。同时,他也深感到寻求财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不可求,从我所好”。从这方面看,孔子是提倡人们去追求财富,却并没有一味鼓励“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前提是“不可求”。“安贫乐道”是后人给孔子贴上的一个标签。颜回是孔子十分喜欢的一个弟子。“回也其庶乎,屡空”,但颜回却仍能极其快乐地去坚持所追求的道。所以,孔子连声地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表示自己也同样具有这种崇高的精神:“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乐亦在其中。”颜回是孔门四科十哲之德行第一,后人称为“复圣”,孔子是圣人,他们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高度,可以做到“安贫乐道”,而一般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况且,“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朱熹注道:“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免其难,而不可以忽其易也。”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穷,可以理解为“固守其穷”,那是君子才能够做到的。至于一般的人(小人),为了生存,往往会“滥”,胡作非为。可见,贫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其区别表现在追求财富的方式上。
  首先,对于追求财富,最起码的一个要求是不违背“道义”。孔子的两个弟子颜回和端木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货殖,经商。囤积财货以营利,亦指经商的人。颜回和端木赐一个致力于学问,一个致力于经商。端木赐囤积投机,猜测市场行情,这种以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方式孔子并不反对。但是,如果用不道德的方式去获取富贵,还不如守节安贫、乐得自在,落个心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主张克己、自律,他追求财富的基础是建立在“道义”之上的,“道义”在他看来是第一位的,孔子把“道义”这个道德标准,拿来作为人们对社会经济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
  其次,财富会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获得。孔子告诫“君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也就是说,因为“道”中自有“食”与“禄”,所以“谋道”或“学道”就能得到“食”和“禄”;因为“耕”不是“道”,所以“谋耕”或“学耕”就只能是挨冻受饿。因为“道”中自有“富”,而没有“贫”,所以只应担心能不能有“道”,而不必担心会不会“贫穷”。孔子“忧道不忧贫”,财富本在“道”之中。
  礼子贡曰:“贫而无馋,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以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人,他是最有资格谈富论贵的。一般的富人,常喜欢骄傲自大,流于奢侈,所以子贡觉得富而无骄是很高的境界。孔子首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觉得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已经可以了,并借此来勉励子贡;接着又提出更高的一层,“贫而乐”。朱熹注云:“乐,是他乐也,不知其为贫也。”,贫的时候要志于道,忘记自己是贫的,富的时候更应该志于道,忘记了自己是富的。乐,比“富而无骄”,是更高的一个层面。富的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好礼: 忘却富人的身份,模糊贫富的差别;乐施而好礼,兼济天下。
  
  参考文献:
   (1),《四书集注》(宋)朱熹,王浩整理,凤凰出版社,2008年11月。
  
  朱昶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谈《论语》之求富思想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