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每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中,面对同样的考题,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迟钝,有的人平时好像不会的很多,可考试的时候往往都能答对(特别是选择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更多反映了考生得分素质的高低,我把他称为“考感”差异。
所谓“考感”,说简单一点就是指考生在考试进行状态中,对考题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在思考时间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不按常规思路去逐步分析,而立即凭直觉思维由已知推导出未知做出正确的反应。
因此,高考政治复习中,在啃书本之余,拿出一部分精力,以主动的心态去研究高考考题本身,揣摩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总结一些考试规律,增强“考感”,对帮助考生扩大得分点、提高得分效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对基本知识的复习掌握比作“虎”,研究考题,提升“考感”就会使“虎”添“翼”。
一.研究高考试题的设计形式以触发“考感”
从高考试题的设计本身来看,试题如何形成,从形式上看,无论选择,还是非选择题,每一种题型,实际都是出题专家把一个或几个考点(点)编成由背景材料包装下的一个个精巧的题,即从抽象到具体,完成一种演绎思维的命题过程,也即因“点”设“题”。
针对因“点”设“题”的这种特点,考生在答题时,通过审题,仔细揣摩给定背景,看懂巧妙包装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再去联系相关的原理及其内涵,就能做出判断和抉择,从而正确解题:“人们重新审视……”、“认识到……”很自然会联想到认识论的哲理;根据从古代、近代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到现代的“重新审视”,则可以联想自然界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原理等哲理。这个过程是从具体(题)回到抽象(考点),然后再回到具体(答案要点),即:因“题”找“点”。
在政治复习中,根据对这种高考试题设计形式的认识,有意识地模仿出题专家因“点”设“题”,从而使考生从心理上和思维上更加贴近高考,对触发“考感”显然意义非凡。
二.研究高考试题的内容关注点以积累“考感”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思想指导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揣测,但从其内容的关注点上看,其命题的兴奋点还是相对稳定的。从2010高考卷看,主要有:
1、教材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点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命题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姚刚语)。因此,社会热点与教材重点的交叉点往往会成为高考出题者青睐的目标。如在2010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投资与消费”、宏观调控、关注民生、区域经济等热点问题。
2、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点
体现对“政治课学习素质”及“创新精神”的考查,高考卷中注重了对考生在深层次上、在知识的联系上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从主观性试题评卷的赋分标准看,高考卷继续采用近年来新出现的“酌情给分”,这些给分鼓励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答题,允许答案的多元化,为考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研究高考试题的解题技巧以提升“考感”
方法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考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这种对解题技巧研究的深入,当你洞察了出题专家的意图,识破了那些小“陷阱”或者小“弯儿”并为能时时识破对方的“机关”而暗自得意时,“考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量的积累。
在高考政治的复习中,跳出考试来看考试,把握规律来对付考试显得非常必要。研究高考考题本身,增强“考感”,实现高考复习“质的飞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到那时,“待到满山苍凉时,君独丛中笑”!
马志刚,教师,现居甘肃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