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西游记》在塑造神话人物形象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是采用了物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批神话人物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这里,笔者以猪八戒为例,着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
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三性一体
《西游记》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的名著,只要看过《西游记》的人,一提起孙悟空、猪八戒等,立刻就会想到那忽闪着一双火眼金睛,手持金箍棒,翻着筋斗的美猴王;立刻会想到那长嘴巴,蒲扇般大耳朵,腆着大肚皮,肩扛九齿钉钯,憨声憨气的猪八戒,而不禁开心一笑。这些生动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光辉的形象,而猪八戒却是其西天取经的好搭档,小说在塑造这个搭档形象时,把真实动物的特性与社会化的人性和超自然的神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可以说猪八戒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以及超自然的神性完美结合。他是猪,是人,又是神。猪表现了他的物性;人,表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这些水乳交融,使猪八戒这一形象十分生动和逼真。
一.猪八戒的物性
首先,猪八戒是一只猪,因为他有猪的外貌和习性。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嚎大耳”,生就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总之,他的长嘴、大耳朵、鼓肚等等面貌无不显示出猪的外形,并且这幅面容也常常吓得人“东倒西歪,乱跑乱跌”。还有,尽管猪八戒能三十六变,却始终改不了一些猪的自然属性,他能变大石块、大树,变土墩,变骆鸵,变胖大汉、水牛、胖大和尚、癞象等等,但要他“变个女孩儿,头是勉强变了,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像”。从上可知,他不管变什么,我们都能想到猪的肥胖和笨拙来,这是其物性的一面。另外,当我们谈到猪的习性时,首先会想到它贪吃、贪睡的情景。猪八戒在这些方面上一点也不例外,他仅因贪吃而不知上当受骗过多少次。例如小说中描写白骨精变作一个小姑娘说要斋僧,他一听到有香米饭炒面筋,也不问真假,就跑了个“猪颠风”,欢欢喜喜地向唐僧报告。当他看到唐僧不吃斋饭,便努着嘴,口里埋怨道“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接着,“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这里,不仅写出了猪八戒的贪吃,更精彩的是,一个“拱”字,形象地抓住了猪吃食的动作特点,很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生动传神地刻划了猪八戒身上所带有猪的习性特点。还有,在朱紫国中,孙悟空知道他贪嘴,为骗他出门,诱惑他说市上有烧饼、大馍等好吃的东西。猪八戒听了,“口内流涎,喉咙里国国的咽唾”,拿着碗盏,兴高彩烈地跟着孙悟空走出门去,结果不仅没有大饱口福,反而被孙悟空捉弄了一番。这一段描写也是精彩叫绝,尤其是“口内流涎”,一副活脱脱的猪的嘴脸跃然纸上,然人忍俊不禁。他不仅好吃,而且懒做。要他去化斋,他就磕睡上来,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了这许多路。须是再多幌个时辰,才好去回话”,于是把头拱草里就睡下。要他去巡山,他一路上唠唠叨叨,又一头钻进草坡,用钉鈀扑个地铺睡下,把腰伸了一伸,道声“快活!就是那弼马温,也不得象我这般自在”。总之,无论干什么事,他能推则推,不能推则敷衍了事。
二.猪八戒的神性
谈到猪八戒形象,给我们第一印象是其超级像猪外,他还有一个神魔小说人物共有的个性——神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出身背景带有传奇色彩,猪八戒原任天蓬元帅,统管天河水军,原居天河水军“元帅府”,后来因酒醉后调戏仙女,被贬到人间错投了猪胎。这是一点,说明他原来就有神性。其次,即使他被贬下凡,投了猪胎,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他当天神时的神力,他可以上天下地甚至在龙宫冥府也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其超人的本领。他可以三十六变,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与悟空、沙和尚组成一个团体一路上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凭借其神力与一切妖魔鬼怪展开了艰苦的斗争,最终护送唐僧顺利取经归来,而且还被如来佛封了个“净坛使者”,从新做回了天神的角色。小说中有关他与妖魔鬼怪斗争的描写无不充满神奇色彩,充分体现了猪八戒的神性,这些情节之多,简直是举不胜举,而且这也是作为神魔小说必备的条件,没有了这些神性,《西游记》就不是神魔小说了。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点,所以在这里不一一举例。
三.猪八戒的人性
尽管猪八戒长得奇形怪状而且神通广大,但是他不仅说人话做人事,还具有人的性格和心理,仿佛是我们中的一员,离我们并不遥远。小说在塑造猪八戒物性和神性之外还赋予了他更多的现实成分的人性,可以说这个人猪形象和性格中包含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品格特点。他贪吃好色,贪小利却不忘大义,爱搬弄是非却憨厚笨拙。他是一个与英雄人物相对照的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更多的世俗人情味。
猪八戒虽说是天蓬元帅转世,具有神仙血统,但在他身上却拥有我们人类的许多或好或坏的习性。就他好色来说,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也就是说,好色也是人的本性,这在猪八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好色是猪八戒的一贯传统,他当初就是因为醉酒戏嫦娥才被贬下凡,按理有了教训他应该在女色方面有所顾忌才是。可是,事实上即使他到了凡间也色性不改,在高老庄就因抢占民女被唐僧收服,当他看到了白骨精变成的美女时更是忘记了一切教训。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上这样写道: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哪里去?手里提着什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白骨精变成的美女说要斋僧, “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癫疯”,短短几句描写,一个好色之徒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个“呆子”用得出奇,好色之徒见了美女就当然成了“呆子”。
《西游记》许多章节都写到唐僧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而造成这种冲突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猪八戒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等人性缺点。我们也知道,小说中,孙悟空从一开始就什么都比猪八戒要强,而猪八戒也一直想与孙悟空争个赢,就是不服悟空。由于能力不及悟空,所以他就借助师傅唐僧,在他面前说大师兄的坏话,搬弄是非。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描写,他因迷恋女色,一直对悟空打死白骨精变的美女而对大师兄耿耿于怀,多次在师傅面前怪罪悟空并唆使唐僧念紧箍咒,惩罚悟空。在猪八戒不断的搬弄是非和唐僧的不明事理下,悟空被迫离开了取经队伍,回到了花果山。但是,最后,八戒还是知错能改,在师傅被白骨精抓走后,他向大师兄请罪,请他回到了取经队伍。
还有,小说在描绘了八戒喜欢和别人抢功,爱占小便宜等这些人性特点。例如那次孙悟空与红孩儿作战,眼看孙悟空就要取胜,他想如果真的“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于是他马上抖擞情神,前去助战。在取经的路上,他甚至还藏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尝没见过这样的人。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在猪八戒这个神话形象身上,包含了丰富复杂的世俗人情和深广的现实生活内容。
综上所述,作者笔下的猪八戒既具有人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又保持了动物的原形和习性特征,同时还具有神仙的血统,拥有强大的神力,具备了强烈的“神”性,并且在“神”性之中渗透了浓郁的人性和自然的物性,“神”性、人性和动物性这三者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又增添了形象的可感性和诱惑力,这也是小说塑造神魔形象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这种艺术手法所塑造出来的别具一格的绝妙形象也是其他任何小说形象都难以比拟的,难以替代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方本新 张宁《西游记》的游戏笔法与人物形象艺术[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第5期
[4]李宇林《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当论[J],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冉建平,盛家林,教师,现居重庆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