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做“距离效应”,意思是说要准确地观察和认知某一事物,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譬如看油画,距离太近了,你所看到的画面,感觉就是模糊一片,如果与画面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就会体验到很清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由此我想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这样,距离太近,有时会产生感情上的审美误解;距离太远,往往又会导致心灵隔阂;忽远忽近,则游离了人与人之间美的和谐的本质。可见,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该小觑,要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应该调整好一个适度的距离。那么这个度、这个距离该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依据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精心调适心理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二十六条》中的第17条这样写道:“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学生的热爱和尊敬,而尊敬则来自于学生心中那一份美好的距离感。生活中,我们既要严肃、规范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学生真诚地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情感,以推动学习成绩的提高。特别是有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往往十分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教师就应设法多给他们一些学业和情绪上的关心与支持,哪怕一个不十分经意的关心和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平常的赞美,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而对于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的学生,教师则不必对他们关注得太多,只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醒即可。我们常常觉得学生依赖老师是一种很美妙的境界,但必须要理智地把握好一个度,一味缩短“距离”就会进入消灭距离的窘境,不能无原则地和学生不分彼此上下,不能热情过度,不能让人们特别是学生产生某种错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时,可以有意对其恰当地疏远,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当觉察到师生感情变得很淡薄时,教师应及时揣摩原因,并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及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日常学习生活中,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同时又尊重你。既不强求“零距离”,也不总是刻意摆出架子,高高在上。要让师生之间一直保持一种恰当的“美好的距离”,由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
其次,要履行好教师的教育职责,准确地把握好分寸,做到“宽严有度”。“教育”就如同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烹调菜肴时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会苦而难食,而只有适量,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让人食之享受不已。教育学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就应该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套路去实施教育,就应该把握分寸注意火候,“过爱则溺纵,过严则凶暴”。只有适当、适中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理想中的上佳教育效果。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在操作的层面上容易走极端,讲改善师生关系,便认为一定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得“蹲”下身子,甚至“跪”下身子;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盲目追求师生心灵的零距离,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殊不知,极端并不等于执着,同样也不意味着和谐与成功。有些时候,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严厉一些,反而会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严明纪律的形成;如果对学生表现得太过于亲密,或者一味地“宽容”,就会变成姑息迁就;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和班级的管理。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批评,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再次,要注重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时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行得体”。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的老师,是学生的长辈,然后才是学生的朋友;首先是师生关系,然后才是朋友关系。有些时候,有的教师往往愿意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朋友来对待,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一个分寸。处理得好,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理想追求,可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在跟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千万要把握好一个“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适度、要得体,要讲究语言艺术,要符合教师的身份特征。既要热情体贴,又要沉稳庄重;既要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又要有敬佩感、敬畏感。要多从一个长者的角度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给学生以正确的行为导向。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做榜样、做表率,让学生感到 “我的老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是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愿意与老师做心灵的沟通,实现心灵互动,时时在心目中把老师当成值得尊敬、学习、效仿的人。
一家之见,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有识之士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让我们这方教育圣土更加纯洁,更加高尚。
陈贵有,教师,现居吉林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