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64

[ 李丽华 文选 ]   

从《童趣》多类教学看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

◇ 李丽华

  内容摘要: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实际持有的课程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教学实践。本文以《童趣》这篇文章的多类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不同教师持有的课程价值取向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 课程价值 教学
  
  一.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和现状
  课程价值取向是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是不同课程设计信仰的体现。事实上,所有教师都有关于学校课程应该如何设计的信仰,这些信仰与他们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活动和对课程的具体实现。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应试角度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念。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从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然而考察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对语文课程价值理解存在多种差异,因此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就存在一些混乱的方面。比如教科书中的同一篇课文,不同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相径庭,背后隐藏着不同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
  二.教师实际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不同类型
  《童趣》为人教版初中第一册的一篇文言文,在同一所学校里,笔者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语文课。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实际持有不同类型的课程价值取向。
  案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句。2、了解大意,翻译全文。3、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教师逐句串讲课文,翻译课文大意。3、背诵课文。4、教师整理关键文言句式和实词、虚词,让学生记录。5、学生做配套练习册中关于文言句式和实词、虚词掌握的练习题。
  分析:案例1体现出教师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是语言知识取向。
  第一:从整个教学目标和过程来看,以文言文的语言知识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教师整理关键文言句式和实词、虚词,让学生记录,学生做配套练习册中关于文言句式和实词,虚词掌握的练习题。第二,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多采用教师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方式。她的教学方法是单向的教师讲述方式和练习题的强化训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的是更节省时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塞给语文学科知识容量,让学生能记忆更多跟考试有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如关键字词,句的翻译等。第三,制定教学目标时,注重语言知识学习和训练,却严重忽略文本的思想内涵,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审美等的熏陶。三维目标中,教师只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过程和方法,态度和情感则完全忽略。
  案例2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3、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规律。4、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师: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师: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师: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咱们大家来讨论。
  4、学生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
  (1)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分析:案例2体现出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是能力培养取向。
  第一,教学目标:重视方法,习惯,能力。四项目标皆有培养能力的旨意,使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重视思维和语文能力培养。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于程序性知识的教授,如古文学习方法,朗读能力。都围绕方法设计问题,既学习本文的写法,也可以了解“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背诵也不是死记硬背,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注重方法的引导。第二,为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采用了范读,教读,跟读和学生自读方法。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规律,形成自学能力,教师则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文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教师很到位的指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充分。第三,总体上淡化文本的思想内涵分析及拓展,专注于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三维目标看,强调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而对于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未能落实。
  案例3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意,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3、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以前的游戏和快乐吗?(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
  2、文本研读。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会读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看注释或查词典。
  3、师:下面再请大家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提问讨论)
  4、研读与赏析。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生积极发言……)
  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生活,美就在你们身边!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也经历过,同学们,说说你的童年乐趣吧,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生:交流童年趣事……
  师:看来童年的确很有趣,带动了同学们这么积极的思考。除了有趣呢,还有无别的感受?
  生:枯燥,劳累,……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分析:案例3体现出教师的语文课程课程价值取向是人本主义取向。
  第一,主要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物外之趣。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及情操陶冶。而背诵和理解则为次要目标。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从课文的学习中学会一种人生态度: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充满好奇心。第二,注重挖掘文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和其它的人文知识因素,注重与课外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或活动为主,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活跃。课堂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师生交往深入,课堂气氛民主。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第三,淡化字词句的知识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的品味鉴赏及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而强调文本的思想内涵。从三维目标看,教师只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收获。
  三.反思
  由上述案例分析我们看出,一篇文言文,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竟有如此大的差别。虽然当前倡导教师对教材,课程的自主开发和教学生成,但同一个教材版本中同一篇文章到底教些什么,还是有个大概的底线的。而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或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或纯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折射出教师内在对于语文课程的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的芜杂。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定位,目标,内容及由此而来的教学方法,深刻影响着学生语文课上学到什么,怎么学的。我们可以想象,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将会对学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了解和反思教师实际持有怎样的课程课程价值取向,分析教师这些隐含的观念怎样影响教学实践,在教师培训和教育中如何去干预教师已有的内在的课程价值取向,以推进课程更有效的实施,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A0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及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11YJA880051))】
  
  李丽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从《童趣》多类教学看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