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说到“减负提质”,关爱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今天,谈及课程改革,提高课堂的真正实效,我们擂鼓呐喊。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令人感动。可事实究竟怎么样呢?家长清楚,学生明白,我们教育者也心中有数。显然,“减负提质”仍停留在口号,教育理念仍需转变,考试内容亟待调整。
我们知道,教师,基本上是完美主义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德好,成绩优,身体棒;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效果全校第一,全县领先,全市前茅,乃至于全国有名。我们如此追求,无可厚非;我们这样要求,却不现实。姑且不谈我们自己具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学校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只说我们的学生,也不一定具备如此高的能力,就算具备了,这样要求,似乎也太苛刻。
何必如此规划,何必如此飘渺,何必如此不切实际。教育好比马拉松,需要师生共同的配合和坚持,才能结出丰收的硕果;教育犹如山水画,需要师生共同的设计和勾勒,才能绘就炫目的精彩。教育需要浪漫主义,也要脚踏实地;教育需要志向远大,也要切实可行;教育需要永不止步,也要知足常乐。
可现实是,我们的老师,包括我自己,由于设计的教学愿景过高,但是条件有限,不得已之下,自然而然,就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
我女儿在县城一所“王牌”小学就读六年级,一天学习量之大令人吃惊。常常是早晨七点钟到校上课,课间只有上厕所的时间,中午没有午睡,下午六点放学回家。回家吃饭后,接着又是完成家庭作业,一般情况下,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多时,她辛苦写算到深夜,如山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起来,甚而至于,累得连饭也不爱吃。
十岁多一点的孩子,你说她怎么承受得了如此的重负。有时,她见作业太多,还没动笔,就先流泪。作为家长,我没有办法,就哄她,说可以不完成作业。还好,她哭了一阵,就坚强起来,工整地的书写作业,做完所有作业之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床睡觉。
其实,我知道他们有些作业,布置得真是不合理。就拿语文来说,生字抄了一遍又一遍,成绩稍微好一点的都能按顺序背诵了,还在抄;词语组了一次又一次,部分同学几乎掌握了词典上的例子,还在组;作文一周要写三四篇,学生又不是作家,哪有那么好的水平。不过,老师有他的理由,作文是练出来的、写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生而会写的学生。话似乎有理,但是,我觉得,不多看书,不注重生活的积累,十几岁的小孩又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呢?相比之下,数学作业似乎要科学一些,但是重复现象也相当严重,同一个类型的题,女儿都做得没有感觉了,老师还在要求做。可不可以灵活一下,分层次要求,会做的不做,或者做一点开发思维、提高能力的试题呢?答案是,完成作业是原则性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问题严重,轻则批评,重则请家长陪读,或者接受罚款,因为这是“王牌”小学,其做法是特别霸道的,没有道理可讲。
作业量太大,对孩子的伤害就随之而来。记得有一回,我回到家中,女儿让我看她的手指。我也没在意,看就看吧,粗心的我没看出问题来,过了一会儿,她见我实在也发现不了“新大陆”,就提醒我看手指头。这时,我看得细心了,边看边摸,一摸,吓了一跳,她细嫩的小手居然被笔头磨出一个硬茧,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王牌”学校尚且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题海战”大行其道。是啊,为了读书,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她的身心忍受了多大的伤害。我的心非常纠结,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优质教育,难道这就是我们教师精当教学的结果,难道这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尊重?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从此之后,我学会了关心学生。安排作业,会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时间的长短,难度的大小,作业的性质、效果,学科之间的协调,还要兼顾学生的休息、娱乐问题。备课时,我会思考更全面、更深刻,既思考自己的教法,也考虑学生的学法,毕竟“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这是古人对来者的教诲,方法优化了,就能事半功倍。我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尽量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果,不会用重复作业,反复练习,延长时间等笨办法,来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他们求知的快乐。
课余时间,我还抽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疾苦,提供给他们方便。久而久之,我发现我的教学效果比以前的疾言厉色、一本正经更好。学生的变化喜人,可谓一日千里,我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快乐。我非常享受这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双边互赢的教学效果。
我付出努力,收获了成功。相信,同志们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子女看待,真心的呵护他们,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合理布置练习题,那么,我们距离减负提质就不再遥远。
黄国胜,杨再淮,重庆酉阳县黑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