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89

[ 吴映海 文选 ]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 吴映海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主要的不是解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虽然这些东西也很重要,主要的还是要唤醒学生内心的那种生命意识,让他们的心灵和现实社会人生充分融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质 生命意识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文之难,难在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不能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因素。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美的眼睛。”我们学生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那种辞不达意,思路闭塞等,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或者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思维问题,而是学生的心灵与社会生活的融入程度。写作不是别的,而是学生内在心灵世界的真实表露,是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真切的体验、思考与把握。也就是说思想情感充分融入到现实社会人生之中,才能发现那些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不易感受到的那些东西,从而才能促使他们表现那些他们有了真切感受的东西。发现生活中的美,首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解决发现美的问题,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能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许多教师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来上。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将写作贯穿进去。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给学生一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领略写作上的一些方法。而我们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了那么多的文章,听了那么多的教师的分析讲解,但是,他们仍然视写作为畏途。写起文章来依然文思枯竭,依然词不达意,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终的原因还得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找。还需要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的阅读教学怎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怎样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示范作用?这不能不是我们每个语文人思索的问题。
  首先,就阅读教学来说,大多数教师都将分析讲解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他们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感受,很少从学生的实际认识出发,让学生去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他们很少把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考察文本;很少将学生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而不是空的感受。要知道,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我们学生阅读文本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其实,就讲解来说,我们教师的有些讲解根本就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除了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外,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我们教师所讲解的那些所谓的中心特点如果不能变为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的一部分,不能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那么这些东西对学生的帮助就不大。我们认为,就文本阅读来说,文本需要唤醒,文本的学习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内在心灵世界的一种亲切的唤醒。唤醒学生心中的沉睡的记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许多思想认识,唤醒他们的感觉能力、思考能力,让他们在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愉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唤醒学生生命深处的那种刻骨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本才不至于和学生之间产生隔膜,文本才不至于成为外在于学生的东西,而成为他们内在心灵的一种冲动与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唤醒。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起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人,经历过的一些事。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全新的感受。这样的阅读,会唤醒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写作意识,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就文本而文本的阅读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让他们看的是别人的文章,想的是自己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的去开展阅读教学,那种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的教学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效果,达到这样的境界。
  阅读教学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我唤醒。语言是我们生命意识的一种表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生命意识的表征。使他们生命深处迸发出来的带有作家生命气息的东西,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身心去体验、去感悟,去领略作家的那种生命的境界,触摸作家灵魂深处的那根琴弦。如果我们将阅读教学当作一种纯技术的活动,当作一种技巧来学习,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永远也达不到那种启迪思维,开发智慧的目的;永远也不会使学生走进文本,得不到一些写作上的启示;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文性不是别的,就是生命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就在于这种生命性。学生和文本充分接触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渐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的过程。字词句、篇章结构等,都是在这样的体验的过程中领略到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透过文字,感悟文字背后作家的生命深处迸发出的那种情感与情思,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灵魂的那根琴弦。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改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想,这两者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
  就写作教学来说,我们说要让学生说真话,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找到可以写作的素材,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能培养起学生的这种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学生的生命意识不强,对生活的人文关怀不够,那些曾经给予他们感动的,那些很可能会让他们泪流满面的事件,却不能进入到他们的写作视野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只从技术层面上来进行写作指导,而不知道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出发,让他们的心灵和现实社会人生充分的融合,导致的是学生将写作和现实社会人生分离开来,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主要的不是解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虽然这些东西也很重要,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唤醒学生内心的那种生命意识,让他们的心灵和现实社会人生充分融合,只有这样,我们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实现,我们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
  
  吴映海,教师,现居甘肃山丹。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