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之一,画家采用留白的艺术,让欣赏者在观看画面时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画中。同样,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补充,让学生阅读文章更具有创造性。
在质疑碰撞处留白。课题就像一篇文章的“窗口”。“窗口”虽小,但能以小见大,有时还能透过这小小的“窗口”窥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在开课之初,我充分利用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碰撞时留白。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让学生就题质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向谁发出呼声?(3)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4)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5)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6)表达什么愿望?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我并没有急于拿出我的思路,而是启发学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用什么办法学习效果最好呢?学生个个为我出主意:有的说让我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解决;有的说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还有的说把问题归类,看看哪个问题最具有代表性。我当即采用了第三种意见,把以上六个问题归类为三个核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发出这种呼声?表达了什么愿望?师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与文本对话。像这样,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表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风采。
在文章的细节处留白。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每篇文章中的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这些细节。可以利用媒体播放精彩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例如:我在教学《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时,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优越技术,并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接着,笔者就追问学生“当你放风筝成功后,你会跟同学说些什么话呢?”同学都尽情地说出自己放风筝后的感受,大家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表扬同学放风筝的技巧。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在文章的结尾处留白。“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文章省略号处、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诱发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只写了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语,却没有写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情景。我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文章写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情景,既然是告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抒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吗?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他们的探究热情迅速得到提升。其它课文中也留有许多开放的空白点。例如:文中出现的小泡泡,里面含有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师要灵活地利用这些滋生点,设计合理的补白对话,拓展和提升教学内容。到了提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要善用“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更多时间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飞扬的个性。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意趣横生,让“留白”艺术诗意栖息在语文课堂上吧。
尚玲,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