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47

[ 周和生 文选 ]   

古诗中有些字还是应依古音读

◇ 周和生

  现在中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依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教材还配有录音带,其读音不能说不标准,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古诗的韵味。
  拙文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仅从读音的角度(不涉及词意句意)来作一些正音,以就教于方家。只要能抛砖引玉就十分欣慰了。
  一.“看”字的读音。“看”字有两个读音,kān(平声)和kàn(仄声)。在古诗中,有很多地方哪怕是kàn(仄声)的词义,为了平仄和押韵的需要,还是要读kān(平声)。如:李白《塞下曲》中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看”(kān,诗是平声韵),《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看”(kān)。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看”(kān),《春夜喜雨》中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看”(kān)。还如:白居易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中的“看”(kān),“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中的“看”(kān)。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二.“涯”字的读音。“涯”字,《现代汉语词典》只收“yá”一个读音,但在读古诗时有的地方要读“yá”,有的地方要读“yí”。如:李商隐《隋宫》中颔联“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的“涯”读 “yá”是不错的,可是如果将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的“涯”读做“yá”,就不押韵了,此处应读为“yí”。
  三.“思”的读音。“思”字,《现代汉语词典》除录“于思”一词中读sāi外,只读sī(平声),没有念sì(仄声)的读音,但我认为在有的诗句中应该念sì(仄声),不然,就不合格律要求。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中的“思”,“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中的“思”,等等。
  四.“斜”字的读音。“斜”字《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一个读音xié,《辞海》有注旧读xiá,可据我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现代汉语词典》以外的工具书的较少。而古诗中,因押韵的需要,“斜”需读为“xiá”的情况又特多。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字,因为押韵的需要应该念作“xiá”;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斜”,念“xié”就不能与“花”“家”协韵,大失韵味,还是应念“xiá”。
  五.“胜”字的读音。“胜”字,《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和第5版)都只收一个读音“shèng”,但在注“能够承担或承受”义项时说“旧读shēng”。可是在读古诗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旧读”可以淘汰了,再不能这样读了,殊不知,在古诗中,有些地方还非得按“旧读”读为“shēng”不可,不然,就不合平仄了。如: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胜”;杜甫《秋兴(之四)》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中的“胜”;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中的“胜”,等等。
  六.“儿”字的读音。关于“儿”字,我觉得在下列诗句中都应该念作“ní”,不然就失去韵味(仅举2例)。
  1.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综上所述六个字在古诗中的读音,意在说明读古诗不能完全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不然就失去了古诗的原汁原味(时新的话是原生态)。
  为此,我又想呼请中华诗词学会编印一本“古诗注音读本”之类的选本,作为权威的读物,用于中小学古诗教学,以规范古诗的读音,确保中华文化瑰宝——古代诗词的原生态流传,不至于在流传过程中变味。
  
  周和生,教师,现居湖北麻城。

古诗中有些字还是应依古音读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