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不仅仅要教学生识文断句,更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在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比较大的转折,同时也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实现这一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性质 和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器”和“刀”就是工具,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指语文课的工具性。其基本含义就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基础能力,必须准确熟练,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因此必须将语文课的工具作用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过犹不及,受多方的利益纠葛压迫得教育越来越朝急功近利的深渊滑落,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强化、深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与语言物质外壳相关的理性内容,甚至将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理性的内容如阅读理解、写作等异化为教条。语文本身具有工具性,切不可将学生训练成为语文的工具!训练内容应该是高质量的,训练学生掌握这个工具的知识必须是高质量的,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的精华的知识;训练的手段应该是人性化的,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为前提,而不是以泯灭学生的个性、损害学生的尊严、妨碍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代价。
所谓人文,有两个来源:一是西方文化,其内涵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以人为关怀对象,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二是中国文化,其内涵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与秩序”,以伦理、道德为轴心,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义务等。
没有对“人文性”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会没有目标,迷失方向;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训练和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格和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会出现情绪化特征,缺乏理性,甚至出现与我们正确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人文性应该深入学生的骨髓,融入血液,体现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部分,使得学生在探寻语文课程精神内涵时能够从内心迸发出一种自我的需求,主动进行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并将这种自我的需求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判断,感受、体验并实践它于语文的对外拓展上。
在语文教学中要理性认识和科学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肯定学生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满足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内化的过程是无法代替的。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大特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支撑,不可偏废。《语文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对字、词、句、段、篇、章,语法、修辞、甚至逻辑的灌输或讲授,让学生储备了充足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分析能力,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功底,才为他后来的畅所欲言作了良好的铺垫,为学生开拓了视野,打开了蒙蔽之门,从而为其文化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有德无业多有益无害,有业无德却贻患无穷。语文课程如果失去了人文性也可能会可能会造成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懂科学,无思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
作为—名语文教师,从工具性出发,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人文性出发,应着眼于发挥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挖掘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了,学生学到的语文才是全面的、丰富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
李晓碧,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