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语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书面语言的提高打好基础。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一.口语交际课,口语培养的主阵地
口语交际课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口语课比较枯燥乏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口语训练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教者的精心设计,把枯燥乏味的口语交际课变得生动活泼。常用的形式有:
1、故事会。就是布置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轮流登台讲故事,比一比,哪个讲得更精彩。故事的内容可选自《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使拓宽阅读面与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2、表情朗读会。朗读的内容就是课本中的,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可以鼓励性的作一些点评,如果有时间应给学生第二次机会。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儿童的表现力,让学生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从发现美到认识美,最后到表现美。
3、谜语会。要求出谜语的小朋友应扮演小主持人的角色,出谜语的小朋友要自然大方,叫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必须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用“请”、“谢谢”等词。这样的设计比较合学生的口味,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设计不是两全其美吗?
二.创设情境,语文课上培养口语能力
小学低年级由于年龄的限制,谈话过程中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产生“说”的欲望,使口语训练成为自主的释放心灵之声的活动。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说”的角色呢?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诱导学生说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张扬儿童的个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自由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三个小伙伴》一课时,竟然有一学生发表这样的感慨:“我要送快乐给小熊,因为我喜欢快乐,小熊也需要快乐。”可见,有趣的课本剧让学生想说、乐说,能够让口语的训练逐步渗透其中。
2、配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引发学生说
音乐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乐声袅袅的课堂上让学生即景“闲聊”,可以起到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引发学生联想、想象,产生新的语言形象。在上《夕阳真美》一课时,教者可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品味。这一设计不仅对学生有审美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说,达到了“课尽意无穷”的韵味。
3、运用随心所欲的勾画,启发学生说
课文语言具备摹形描状,绘生绘色的特征,也就是具备很强的凝聚和简缩功能。小学低年级虽然不具备对画进行精雕细刻的能力,但是能在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下,把文字用简单的图画勾勒出来,教师根据这一点,再依画创“说”。这种融动手、动脑、动口为一体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建立认知结构。例如,在教骆宾王的《咏鹅》时,教师可先讲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用笔在纸上任意勾画,学生顿时兴趣横生,笔下的鹅的形象是栩栩如生,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的设计既寓教于乐,又达到了“语”和“文”的训练。
4、声情并茂地朗读,激发学生说
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同时配以手势、表情的生动表演,能唤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传达的感情同喜同悲,产生心灵的默契与共鸣,从而在强烈的感受中因读入境,由境生情,缘情创悟,产生不可抑制的表达美的欲望。在饱含深情的朗读《乡下孩子》之后,让读变成引导学生的读后说,让学生说出课文所蕴涵的感情,享受了课文的情感美。
对于低年级儿童的口语培养要处处留心,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适时运用,巧妙引导,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小燕,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