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而言的,它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高效教学”正是在“有效”的基础上,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投入相对较少的精力却获取相对较多的进步或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性 实践探索
纵观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状仍很严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收效甚微,语文作为一门主课都快沦为一门边缘课了。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低效高耗”的怪圈。
因此,如何引领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如何在实践层面上推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在有效的基础上达到高效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课前预设
1.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备好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的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髓,根据学生现有语文水平,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确定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自身独立钻研自主备课的同时也要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
在这里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分的依赖教参权威的意见,只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亦步亦趋,这极大的制约了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新课改强调个性化阅读,我想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首先是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领悟文中寓含的真谛。只有我们老师自己为文本中的思想见解情感操守语言智慧所感动时才能以思激思,以情传情。教师展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精心选择词语,精心选择句式情真意切去叩击学生的心弦,定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2.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语言在学生动脑学习中的重要性。优秀的教师语言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牢牢黏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扬帆远行,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教学语言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如潺潺溪流,如叮咚泉水,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渗入学生心田,滋养学生成长。
3.编好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常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学生,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一些更完善的预习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先疏通生词句,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然后带着课后思考题思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可以是有关主旨的也可以是有关几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反馈知道学生疑惑,也能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目前引导学生预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做法是教师编好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学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着学生预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和依据,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前提。学案的内容设定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预习提纲及课后作业等。教师在做学案时,把握重点难点,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兼顾趣味性。同时还要考虑层次性,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按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迅速理清学习难点,听课更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钻研教材不够,学生预习不到位,教学中师生的教学提问就没有含金量。这样的问题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它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所以要想实现课堂高效性,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
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一个成功的有效教学问题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
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学生难以理解。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全文中心论点,然后抓住“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中心句,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流行,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把教授法看作是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教师更是刻意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己多活动,或讨论或表演,评课时更是把“讲”得多少做为评判一堂课的优劣。经验告诉我们,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固然会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但如果仅仅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而不能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
其实教学方式的适宜与否,得看教学内容。据加涅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语文学科的课程要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知识是可教的,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是最适宜的教学方式,语文技能是教不出来的,它只能靠练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让学生操练是最适合的方法。语文情感就必须靠“悟”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熏陶感染,让学生体验感悟才是良策。
可见,课堂上教师该讲的时候就要讲深讲透,该让学生体验感悟的就放手让学生去理解,该让学生练习的就一定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四.设置适当课后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单纯只靠几节语文课,课外阅读和积累同样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提“训练”二字。于是,部分教师谈“训练”色变,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
其实,积累和运用是两回事,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因为,知识要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在实践中掌握。
教师及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吸收,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当然课后作业要精挑细选,做到少而精,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化,实现“有做必交,有交必改,有改必评”。
五.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恰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要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保护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
教师在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同时也应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得和失。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可将教学中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高效性的对策很多,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新课改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厚积薄发,磨练教学技能,努力地、自觉地追求高效教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郑永春,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