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例,谈如何利用课本为作文教学服务。首先要熟悉课本,从文本中积累写作知识;其次要领悟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仿写作文,活用教材而拓展创新。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将改变那种“无规可循,无法可依,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作文现状。
关键词:作文 回归 课本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长期处于老师“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学生生活阅历较浅,作文选材“无米可炊”;另一方面,即使“有米下锅”,也不知道如何去“炊”。其实,课本就是极好的素材,就有极好的写作技巧。充分利用课本,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下面,我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熟悉课本,从文本中积累写作知识
课本是写作素材的人文宝库,那种认为高考不考课本而将其忽视的做法是短视且不可取的行为。掌握了课本知识,阅读课外书籍才可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引导他们从文本中积累写作知识,才能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1.积累好词好句、精彩文段、人物故事、历史典故。
“八大家”本身,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其文章,更是文学、思想、文化的综合体。因此,文本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精彩文段随处可摘;人物故事、历史典故,也是随手可录。第一节语文课,我就要求学生备好笔记本,以作摘抄之用。利用零碎时间,记记背背,久而久之,便会受到熏陶感染,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比如《柳子厚墓志铭》一文,作者选用了“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等好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等好句,来表现子厚的少年才俊。而子厚在柳州移风易俗、以及后来替刘禹锡求情“以柳易播”的故事,都是难得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感人素材。作文时能灵活用上这些,必将收到好的效果。
2.熟读、背诵名家名篇。
八大家的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开辟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新传统,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就是在当代,仍有许多名家取法借鉴。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精美文章,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写法上都值得我们去品鉴。如《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轶事状》《方山子传》等,是典型的写人叙事文章;《祭十二郎文》《祭石曼卿文》,以抒情见长;《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进学解》,议论深刻。熟读背诵这些文章,不仅可以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而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可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外化为自己的读写能力。
二.领悟借鉴课文写作技巧,提高作文水平
1.依据文本,仿造写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完每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文本写作,小组交流讨论后再在全班交流。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的结构、选材、修辞、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和作者的良苦用心,从而获取写作方法。例如《柳子厚墓志铭》一文,作者以朋友之义为主线,选取了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即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来叙写,称颂柳宗元,处处表现了深厚的朋友之情。学生可以学习它的选材方法,这是其一。其次,作者精心布局,纲举目张,注意伏笔与照应,因而文章丝丝入扣。比如文章中最富感情最为激昂的第五段,作者对子厚身处逆境却能体贴刘禹锡的困难,愿意以柳易播的高尚风格浓墨重写,实际上暗扣了第一段柳镇的孝道。文中第四段写柳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柳州,为第六段总结其一生得失安下伏线。学生可以模仿它的结构方法。第三,人物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同样在第五段,当柳得知刘禹锡被遣播州时,既“泣”又“请”。这一“泣”一“请”,一神情一动作,生动表现了柳在朋友身处困境时的强烈感受与果断决心,突出其笃于情谊、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学生可以学习它的细节描写方法。可见,用好教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2.活用教材,拓展创新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江在《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3期)文中认为,对文本的解读,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的方向。他说:“我所指的生存层面,就是指教者在理念上首先要把文本解读直接看成是自己一种存在的方式,是通过理解文本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其次,这种解读就是以理解文本中事物的存在方式为主要方式,从而寻找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它与前者相统一,强调要有实践意识,通俗地说就是要用。”他还指出,“我们怎样理解文本,就表明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刻怎样生存着。我们从那个文本中读出点儿什么,就意味着在那个时刻自己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体现着当时怎么生存,同时还会影响以后的生存”。
作文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当学生把文本呈现的生存状态作为观察和认识现实人生的思考点和写作的触发点时,文本就生动起来,立体起来。这时,他面对的就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在此基础上,活用教材,拓展和创新才有可能。
试看《柳子厚墓志铭》呈现出的生存状态:上层社会,宦官专权,专恣骄横,皇帝、官僚士大夫与宦官势力矛盾尖锐。王叔文、王伾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共谋打击宦官势力,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而高级官僚士大夫注重既得利益,对变革新政不感兴趣。下层社会,宦官经常以替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对民众公开抢掠;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民姓搜刮财富;地方官员,虚报大旱之年为丰年,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纳税。柳州民间更是有“男女质钱,没为奴婢”的陋俗。对于韩柳,在政治上,二人却分属不同阵营。韩愈对“二王”深恶痛绝,认定王叔文就是小人;而柳却是王所重用之人,在柳仕宦得意之时,正是韩远贬阳山之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韩要给柳写祭文,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在我们生活中,因意见不同分道扬镳、反目为仇、落井下石的事例数不胜数,那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生存智慧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恐怕对“朋友之义”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书面上。有了这种体验和感受,也许一篇歌颂韩柳真挚友谊的文章就会被演绎出来;也许由于看法不同或者性格不合而闹意见的同学会深受教育,而重新握手言和的故事又将被叙述出来。这样的话,学生写作文就有了思考点和触发点,写出来的文章至少不会瞎编滥造,无病呻吟。不久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幸福花开”作文。许多同学抓耳挠腮,说体会不到幸福。我让他们以柳宗元的身份,假想在生前读到韩愈给自己写的祭文,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以“幸福花开”为题,写一封回信给韩愈,谈谈他从中体会到的幸福过程。概括一下,我们共同列出这样几条:政不同道,为己辩诬,君子风范,令人感动;文学革新,桴鼓相应,摇旗呐喊,战友情深;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痛斥时弊,扬己风义,知音可遇;其身之后,归葬先人,孤幼得顾,可以瞑目。对于柳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幸福呢?体会并领悟到,这是不是“幸福花开”呢?这样提示后,不仅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为其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创新的平台。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回归课本是必要的。那种脱离文本,大讲特讲作文方法技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依据课本,前提是老师对文本的透彻把握和深刻理解,否则再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恐怕也难落到实处。
张雪松,江苏省淮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