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一直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己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特别对学困生的重视。在从事一年级的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在第二个学期慢慢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怎样杜绝在一年级出现学困生,让我困惑的同时也深究学困生出现的一些深层原因。下面就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做一些剖析:
一.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压力来源
上一年级了,各类考试接踵而来。个别学生还没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竞争就已经展开了。既然是竞争就一定是残酷无情的。考试结果,成绩单发下去,家长急着问成绩,学生拿着成绩单不敢回家,怕父母的责骂。考得差,父母认为是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导致,请老师多加关照的同时也尽自己的能力,放学后接孩子回去参加各科的补习。我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每次不管是小测验还是一些大型测试,刚考完,还没改卷,家长的电话就已经追过来问成绩了。学生在学校里,有考试压力。回到家里,有补习的痛苦。一个星期七天,有六天晚上辗转于各个补习班之间。时间战术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有多大起色,反而有日渐滑落的趋向。甚至于有个别学生出现了考试恐惧症,考前生病、做恶梦、不想参加考试……在学习中,学生被大人剥夺了玩耍的权利,大部分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学生成了机械的读书工具。
二.大班教学无法形成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困生产生的一个因素
孔子说过,学习要因人而宜。但是目前的大班教学,无法让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进行辅导。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节奏紧,教师不可能因为个别学生还没理解课堂内容而停步。因此,学习方法不对头或是智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不认真听的话,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不会做。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由于屡遭挫折,容易产生失败的心理,自卑感重,自尊心较脆弱。如果恶性循环下去,学生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可能到了最后,学生连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了。
三.不会玩是影响学困生的一个因素
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说过:“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玩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人处于放松和自由的一种状态。”“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被誉为“玩学理论第一人”的著名德国思想家弗瑞德里希·席勒指出:“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肯定是在玩;人也只有在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也许你会问,玩很简单,每人都会,还用教吗?其实不然,玩和学习一样,同样需要思维,需要智慧,需要灵感,需要创新。玩同时也是与别人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困生可以学会模仿他人玩的方式,并在玩的过程中多动心思学习他人,玩也可以学到很多。但我们班就有个别家长,认为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因为太爱孩子,怕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受伤,因此禁止孩子玩各项游戏。当孩子上学后,要融入到集体中,必然要参加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但是这些学困生却连最基本的呼啦圈也没摇过,跳绳也不会……什么游戏都不会,使得学困生被其他学生排斥在朋友圈外,甚至于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这使得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总留下阴影。觉得自己连玩都比别人差一大截,更不用谈学习了。
四.老师的特殊照顾是加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一个因素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精神告诉我们这些教育者要用爱去滋润孩子。这是对教育者崇高师德的高度评价,更是对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诚恳的期待。当班级出现学困生时,班主任是最为着急的一个。为了提高学困生的成绩,班主任可谓想尽了办法。上课时,任何问题都先叫学困生来回答,给他多点表现的机会;课后,让学生到办公室接受辅导、甚至于牺牲双休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些特殊照顾的同时,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因为学困生在得到老师这些特殊照顾的同时,也接受了自己比别人差的暗示,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很少会得到老师的特殊辅导。这使得学生每去一次办公室,每接受一次老师的辅导,自信心就降低一级。
五.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困生并不都因为智力水平不高,而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学困生的当务之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想象力贫乏,使学困生付出与学优生同等代价时,仍然难以将学习提高上去。背同样一段课文,学优生一两遍就搞定,而学困生可能十多遍仍无法记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会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从而放弃学习。众所周知,记忆能力也是通过锻炼获得的,学困生也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记住所学教材的内容,他的学习状况才会转变过来。我班的学困生,对待学习很被动,完成作业只是为了给老师和家长一个交代。作业只是一种任务,老师布置的写词语作业,只是机械地抄完,没有想到写词语也是巩固当天所学的一个好方法。因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困生必须得花更多的时间重复学习,长时间的学习使得学困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针对上述现象,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防止学困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偏离学习轨道。我主要是用以下几个方法转化学困生的:
一.家校互动,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习
当班级出现个别学生学习困难的苗头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学习方法,并与家长一起分析。遇到望子成龙比较心切的家长,我告诉家长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正确认识,只要孩子尽力了,有所发展,就应该接受现实,而不应该一味的攀比,那只能使自己及孩子都不好受。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只要家长的心态平和了,相信孩子在家里心情会舒服点。同时,我介绍这些家长去看相应的心理教育网站,如知心姐姐、中小学心理健康网、中国心理网等。让家长结合相关的心理学,了解并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并与老师制定相应的对策。在平时,密切沟通,一起观察学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多给予学困生鼓励和支持,让学困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降低学习门槛,让学困生轻松“脱贫”
目前的大班教学模式我们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努力的去寻求改变这种模式的方法。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难以培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这些现象,作为教师,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完成他们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学习的殿堂。在班级学习中,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了学优生、中间层和学困生三个类别。每次布置的作业也相应分为三级,让学优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多挑战难题,中间层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涉猎一些难题,学困生则做浅显的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困生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了学习兴趣,不再感到学生大的压力,成绩慢慢提升,在期末水平测试中,也取得了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三.我玩,我快乐,我成功
让学困生的父母放学后在家和孩子一起研究当下各类游戏的方法,让孩子在家和父母一起玩游戏。当学困生已经会跳绳、呼啦圈等游戏时,找适当的时机在班队课上开展这些比赛。让已经对游戏熟练的学困生上场和其他学生比赛。当学困生自信满满的上场时,意味着他的自信又重新找回了。当学困生懂得玩时,他的朋友也多了,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会互相模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困生有了休息的途径。休息之后,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让学困生动起来
当老师几次三番单独辅导个别学困生时,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打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下课后从不单独留学困生进行辅导。为了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我观察到,学困生特别渴望做班干部,通过为班级做一些事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基于此,我让学困生抓班级的背书情况。让一组的同学都到学困生那里去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学困生以前不会背的课文也能轻松就背出来了。让学困生抓听写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段时间过后,学困生慢慢向中间层的学生转变,这也是我们乐意看到的一个结果。在班级事务中,让学困生当班级的主人,动手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保持学困生学习劲头的一个好方法。
五.找到合适的“鞋”,让学困生跑起来
好的学习方法就像人的鞋一样,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穿起来才舒服,跑起来才快。为了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多次登门造访学困生家长,与学困生一起作业的同时,找出学习的误区——知识不是完全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课前要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多问多思。课后要多总结。作业时先复习,独立、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绝不把不懂的知识拖到第二天。同时,让学困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看电视,多涉猎课外知识,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鼓励学困生,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陈桂芳,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