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借助网络,开阔视野,开辟“大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并运用多媒体,创设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从而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多媒体
沐浴着时代的光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势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信息的能力。”下面,针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和写作,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自主意识与协作意识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如在《陋室铭》一课时,学生被本文的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美所陶醉,于是“趁热打铁”,大屏幕出示给学生的朗读技巧,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受到了难以言表的熏陶。随之大屏幕出示了更让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学生记忆本文的速度简直惊人。
课文是全能背诵了,对本文的主旨体会却不太深。于是我用大屏幕投了以下题目:
⑴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却说“陋室不陋”?
⑵开头写山水,后又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好处?
⑶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学生紧紧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合作与探究,终于读懂了刘禹锡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整堂课中,通过多媒体,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借助网络,开阔视野,开辟“大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新课标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家情感的体验,文章优美意境的领略,生活哲理的洞察等都需要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来实现。借助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把网络引进阅读教学中,无疑是对“大语文”教学迈进了一步。
在教学中,我选择《七律·长征》进行网络教学尝试。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带领学生上网查询,从网上查询到上百家关于长征知识的网站。这些网站提供长征的内容不但色彩鲜明,画面逼真,还配有长征历史资料、路线、意义……这些集声音、动画、视频等一体的网络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对学生各种感官以刺激,大大增强了信息的输入能量,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针对学生对毛泽东这个伟大诗人的崇敬,我机智地导入本单元“诵读欣赏”——《诗人·领袖》。由此可见,通过网络提供的知识,启迪了学生的乐学思维,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得到反馈。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变“死学”为“活学”,同学间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轻松地实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下面是本人的大胆的尝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写作——《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我利用网络下载了树根、海潮、桥等事物的图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自命题作文。结果学生笔下的事物神采飞扬,答案丰富多采。
(2)借音乐设置情境,培养创新精神。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记得有位老师在教学《口技》一课时,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并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象写了山洪爆发的场面;有的通过想象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着战斗机在长空冲锋陷阵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多媒体则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更加有利的翅膀。
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网络为学校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现代化多媒体的先进性,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句话,电化教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采,我们教师应大胆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精心挑选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于新富,王亮,教师,现居山东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