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朗诵应讲究方法,不仅要做到形式多样、富于美感,而且要科学而有效的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层次鲜明,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和诗歌产生共鸣,这样才更有效地实施诗歌教学,同时,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 案例分析
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学诗先得学会吟诗、品诗,所以《新课标》对诗歌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因此,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朗诵应讲究方法,不仅要做到形式多样、富于美感,而且要科学而有效的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层次鲜明,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和诗歌产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初读感知,读准。
读准是诗歌朗读教学的基础环节,任务简单,只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合适朗读节奏,小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指出指向强调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是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或强调某种情感的,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最后推选代表试读,师生共同商讨、确定节奏划分的最佳形式。也就是说,读准既要读准字音,又要读准节奏,更要读准情感,为后面的读美、入心奠定基础。
二.再读感悟,读美。
读美,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诗歌读得富于艺术性,富于美感。这一环节对朗读要求较高,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朗读目标,目标明确,学生的努力才会有方向。其次,教师要深入学生的朗读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当众反馈、解疑。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的美读演练,使之以一种最佳的形式表现出来。
下面以《秋天》一诗的教学为例。
在识读训练完成之后,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把握了诗歌描绘的三幅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从而确定了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出示以下美读目标:1.用特定标记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语调、语气等,反复练读,读出音韵美。2.展开想象,读出诗歌营造的轻松、宁静、悠远、朦胧的感情氛围,体现诗歌的绘画美。在自由练习、小组展示之后,由全班同学推选代表作示范朗读。
值得提醒的是,在以上两个环节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展示的机会要均等,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每一个同学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三.熟读入心,读情。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熟读的重要性。诗中的描写情景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烙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读诗就是读情,通过朗读作者的诗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我以为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演读训练。演读,即以表演的方式去朗读,如请一名读诗最好学生在前面有感情大声朗读,其余同学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笔者通常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确定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一般说来,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可以认为是作者,因为,诗言志,诗歌大多表现作者的爱憎喜怒。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如《长恨歌》,就要读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缠绵悱恻之情、生离死别之恨,表现出他们的悲情和伤痛。
第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时期、个人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作者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称,而是变得具体可感、生动鲜活了,这不仅大大消除了学生与作者因时空距离形成的隔膜,而且能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呼吸心跳,与他们同悲同喜。
第三,创设情境,使演读更富有表现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配背景音乐、播放多媒体画面、穿插旁白、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多人合作等等,总之,尽可能生动逼真地再现当时的场景,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角色。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以词前小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怀着强烈的兴趣去搜集本诗的写作背景,从而深入了解作者。在演读开始之前,我布置学生完成两项任务:1.熟读成诵,准备脱稿演读。2.通过想象,补充、改写词前小序,使之更有感染力,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我们师生共同确定的演读方案及流程如下:1. 选择林海的琵琶曲《秋月夜》作为配读音乐。2.画外音介绍现代版词前小序。3.演读者以诗人身份登场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并伴有肢体语言。4.朗读中间穿插旁白,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事实证明,如此直观、鲜活的演读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极为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把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代替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和分析,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心”,让“诗心”在朗读中荡漾,从而让学生走进诗歌,让诗情熏陶着学生。
杜荣凤,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