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从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让审美主体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教材是审美的源泉,语文教师是审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审美的事业,而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
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及认识的能力。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对美的向往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活动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语文教学可分为三方面:认知、伦理、审美,即真、善、美三方面,那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运用审美教育来培养、增强年轻一代的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文明、健康、向上的新一代呢? 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从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让审美主体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教材是审美的源泉,语文教师是审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审美的事业,而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一.语文教材是审美的源泉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教材里的汉语知识也无不流溢着汉民族文化的华光异彩。可以说,语文教材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的宝藏。
<一>教材内容
1、从人物审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提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感情的美。阅读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达到人格的逐渐完善。教材中有“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闪耀着人类崇高精神的光辉形象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是实现德育的途径。当然,教材中也有对“丑”的揭露,美丑衬托对比,可以达到摒弃丑恶,完美人生的效果。
2、从环境审美。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美是能愉悦身心的形象,美是反应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形象。自然界中青山绿水、百花争艳的美,如壮美的三峡,秀丽的富春江等。社会生活中的美,指美的人情,如《羚羊木雕》中浓浓的同学情,《背影》中朴素深沉的亲情等。
3、从意境审美。意境是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铸的产物,情与景和谐统一。《济南的冬天》的柔和素淡的美与爱河山的情相融合,岳阳楼胜景与范文正报国为民之志一致。意境是作者人格心灵美的外化,通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
4、从理性审美。清晰的条理和严密的推理使人折服,从而产生明快、严谨而愉悦的美感,比如一些富有哲理的散文和议论文《敬畏自然》《爱莲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理性的美学意蕴,从《敬业与乐业》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中国石拱桥》到《大自然的语言》无不闪烁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芒。
<二>教材形式
1、从结构审美。精巧的结构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表现为一种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藤野先生》那明暗交错的双线结构。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严密的论证结构,这些都闪现着美的智慧,表现出整齐、均衡和对称等形态美。更不用说诗词歌赋的结构,有的整齐,有的错落,有的铺排,有的回还,有的对称;散文的“形散神聚”则又是一种含蓄在外而凝聚在内的结构美。
2、从语言审美。按照安子介先生的观点,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语言美包括汉字自身的美,组合美和意象美。
3、从节奏审美。表现为语言文字的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小说情节的快慢详略起伏,散文情感波澜震荡,议论文的层层深入,款款相同;说明文的主次分明,有轻有重,特别是诗词歌赋那整齐的章法和语言节拍,这些都表现为一种悦人的节奏美。
<三>教材风格
1、从壮观审美。表现为雄伟、壮观、豪迈、刚健是阳刚美,《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听潮》《木兰诗》等都给人一种崇高向上的激情。
2、从优静审美。表现为柔静、精巧、秀雅、妩媚,是阴柔美。《爱莲说》《春》《济南的冬天》都给人清新怡人的抚慰。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的确是一座美不胜收的艺术源泉。
二.语文教师是审美的使者
要把学生真正带入美的宫殿,语文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使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即要求对色彩、音韵、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还要借助汉语这一富含美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开生动的审美对象,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结构、意境、风格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让美像春风细雨渗入学生的心思,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感是感官、想象、情感、理智、意志等全身心共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理活动
<二>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审美鉴赏能力。这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评判力,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振奋,激昂时汩汩滔滔,令人动容;悲壮时慷慨深沉,使人肃然;委婉时细雨霏霏,惹人情思。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才可缩短与作品的距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并准确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的审美评判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的分辨和评价能力。它需要建立在高尚健康的审美基础上,透过审美对象的表面挖掘其本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以美启真,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孜孜以求于真理,从而开窍顿悟。
<三>语文教师更要有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首先是还原性创造,就是借助于想象将美的人、事、物还原;其次是全新性创造,就是将前人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理想去创造美。语文教师只有讲究教学的创造美,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很浓烈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的学习中增智养德,教师本人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语文教学是审美的事业
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可具体体现为美的开端,美的提问,美的板书,美的课堂结构,甚至教师美的仪表。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手脑并用,并以发挥脑的功用为主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着美的因素。
<一>师生互动中表现出美的因素。马克思美学观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美的真正内容,人的本质力量不只存在于活动的结果中,而且表现在人的整个活动中。语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本质力量,用创造性的教学给自己带来深刻的美感体验。学生在教师极富个性审美特征的感召下表现出乐学的态度,积极的思维精神,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成为自我完善的力量,从而实现素质的提高,这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协同心智交流获得的愉悦和享受,也体现为认识与感情,个性与共性统一的独特的教学美。
<二>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涉及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和谐统一又多样性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审美。和谐的教学过程包括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教师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审美的中介。教师先备作者、教材、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还要备学生,与学生心智水平相融洽,通过巧妙的设计,按照目标,有条理,有节奏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师生和谐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形成艺术化的教学美。
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以“导审”的身份出现,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
<一>带领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称得上是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段,写段意,或是教师“满堂灌”,那么美的文章就不再成其美。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发挥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主导作用,引导审美主体去发现、挖掘、感悟文中的美,让教材中的审美信息去愉悦学生性情。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美文,以往教它时,喜欢按照渔人的游踪为线索划分课文结构,即: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今年我又教《桃花源记》时,我从“美”字如手,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即每个学生以渔人的身份去寻找桃花源的美景,把自己发现的美告诉大家,一起来分享,擅长美术的同学还可即兴绘画,于是,四十多位“渔人”满心欢喜地用审美的眼睛到课文中找美,七嘴八舌地描述所见之美,最终归纳为:景色美、环境美、人情美。同时,老师又请学生上台张贴出他们的得意之画。美丽的桃林景色、恬静的桃源环境、和谐的桃源风情,这美景美图,真使学生大饱眼福,仿佛身临其境。
<二>带领学生发挥想象去审美。
有人说过,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
语文课本中有的地方存在着空白,面对课文中的空白,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他们会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如《桃花源记》中写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咸来问讯”,这句话是概括之语,那么具体的景象如何呢?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桃花源人见到渔人起初一惊,不多久便成了朋友。一位白胡子爷爷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他们过得好不好啊?”年轻力壮身穿白褂的小伙子走上田埂,握着渔人的手问:什么风把你吹到咱们这儿来啦,你们那儿的壮汉子除了种田都干些什么?”大家里三层外三层把渔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有一个小孩挤到渔人身边,扯着他的衣角。渔人把他抱起来,他说要和渔人到外面去玩。一个妇人听说外面战乱频繁,历经汉代如今已为晋朝,忍不住问道:“妇人要不要到战场上去打仗呀?”渔人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话。
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通过一番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素材,进一步理解了原文主题,而且学生认知生活、分析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审美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以审美为核心获取真知和思想,以人的素质为目标,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挖掘和发挥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会萍.论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美育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
2夏建军.审美教育里的三个话题.文学教育编辑部编辑出版.2006:10
3倪中华.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美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出版社.2010:4
骆彩荣,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