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影《社交网络》中各种情境下典型人物所表现的会话特点分析和重点情节发展中核心线索的梳理,揭示了本片在人物塑造和叙事运用上的基本形式及风格。在对形成这些基本形式与风格的要素予以推演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网络时代的艺术表达所反映的社会性思考。
关键词:人物塑造 叙事 形式风格
“中国的天才比美国的人口数还多。”马克以极快的语速对艾瑞卡说。5分钟内完成166句对白,就像一道闪电劈向大地,光影中突的跳出了个美猴王。他一直以这样的语速不停地说,他雄心勃勃渴望成功,SAT考试一题不错得到1600分却不以为意……话题倾泻而下跳转迅速知识丰富内容恣肆翻腾一泻千里又逻辑分明,让人应接不暇。他语气蛮横毫无顾忌咄咄逼人,即使在伤害到最心爱的人时却还浑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看过电影的人无不为马克·扎克伯格的语速所困扰,这也为本片烙下了最强烈的印记。开场戏就这样充满压迫性,蛮横地将一个天才推倒你的面前。第一场戏拍了90遍,目的就在于尽量使演员的语速符合影片对人物的要求。人人知道第一场戏对于全片有多么重要,但大牌明星在做过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与一个天才艺术形象的要求或者说现实生活中原型的表现相比还差了90倍。斯坦福大学的企业家演讲系列可以作为印证,马克就是这样说话的,别人不是。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动感极其强烈,以速度突破时空的时代。引领潮流者必须具备在感官上满足受众理解要求的外在特质。马克的表述当然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时代的机遇中,必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必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他们借助时代机遇提供的锐利武器,试图突破一切与目标不相适应的束缚,到头来依然演绎着千百年里不断上演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总有无奈的选择,充满了欲望与困境、追求与幻灭、情感与伤害、责任与背叛。在一幕幕的故事演绎中,他们将怎样把自己呈现给世人呢。
学校委员会主席官腔十足地历数着facebook面对的涉嫌妨害公共安全、侵犯版权、侵犯个人隐私以及马克作为个人受到的关于违反校规和私自将学生照片对外发布的指控。马克接过话题,他回顾了自己在校报针对校规部分所做的道歉声明,关于其他部分,他声称自己应该受到学校嘉奖。“嘉奖?”“是。”“不懂。”“那部分?”“关于嘉奖。”经过一番彼此的戏虐与调侃后马克应声说道:“网络有漏洞。”主席精心营造的围攻态势全线摇晃起来。
马克与文氏家族的交锋情景更加精彩。与文氏兄弟较量的核心在于,马克是否在同意参与文氏的harvard connection开发时,窃取了他们的创意和开发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自己的网站。在律师盖茨给出结论前,我们看到马克已变换了姿态,他侧身而坐,凝神窗外,待律师说完后,目不转睛的漫漫开口道:“下雨了。”律师不相信地问:“什么?”“下雨了。”“你在集中注意力吗?”“没有。”律师追问说:“你有资格这样吗?”“什么?”律师威胁性地问:“你觉得我有资格让你集中注意力吗?!”马克:“我宣誓不做假证,所以我有权说不。”律师更进一步,厉声质问:“我不配拥有你全部的注意力吗?”他得到了迎头痛击:“如果你的委托人想把我踩在脚下,显得自己高高在上,他们尽可以试试。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在这里听你们骗来骗去。我可以腾出一丁点注意力给你。我其余的心思都在facebook。我们所做的事情,我相信这个房间里没有人有能力去做,尤其是你那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委托人。我的回答你满意了么?”
不同的情节里,马克与两位江湖老手的交锋同在一个时间与场景中,与才华横溢的昔日好友爱德华多的交手则跨越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和东、西海岸的广阔空间,而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萨默斯在比美国历史还早100年的哈佛校长办公室里面对具有通天手腕的文氏家族新起的代表人物。在那里,胜利者都不动声色地洞悉了对抗的进程和结果,引领着事件的发展。一路下来,主人公都用游戏的心情,巧布机关,步步设局,先是漫不经心地卖出破绽,再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身形反转中几番兜兜转转,而后猛虎下山,以撼人的气势一举击垮对手。不似当年的刀光剑影,不是昔日的炮火连天,肖恩说:“原先我们生活在牧场,后来是城市。现在我们活在网络上。”今天的人物当是哪般形象。
在热烈的围观中,教室中央转圈摆放着电脑,屏幕前几个少年拼命敲击着键盘,他们间或扬起脖子喝一口啤酒。随着一阵阵的叫声响起,倒霉的校园网防护被一层层攻破直到被杀入了核心。比赛规则是,竞赛者每写十行程序必须喝一口啤酒,第一个攻入内核者获胜。马克走到电脑前看了一眼:“你被录取了。”
烟囱上拉出一根滑索,屋顶上的人沿着滑索从天而降再跳入泳池内。马克举着录像机拍下那溅起的水花。
夜色中的街道车灯驶出优雅的曲线,哈佛校园里学生们往来行走,有人用小提琴拉着舒缓乐曲,这迷人的景色中,隐隐有急促的脚步声逐渐清晰起来并演化成主要的感官形象。马克一路跑来,又一路跑向大楼前,他推开大门,穿过俯视的廊柱,攀上高高的阶梯,破门而入后,打开冰箱,打开啤酒,打开电脑,他上了网。
作为电影前段中最具画面感的一组镜头,这里不仅对前面紧张的情节作了大幅度的舒缓,使整体的节奏得到有效的平衡,也为全片的节奏确立了结构性的底线,为即将呈现的事件的发展提供了意象化的暗示。马克就像一只陀螺,人们误以为静止时面目清晰的它就是它,其实那时它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一般化物体。它必须不停地旋转,在旋转中表现其存在的真实意义,千姿百态,进退摇曳,风生水起。彼时的马克正当雕琢成型,艾瑞卡的一番抽打,这支陀螺开始了人生意义的旋转。他将一路前行,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最终登上王位,接受万民的欢呼和拥戴。或许导演看清了现实必须经由网络实行翻转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又或许在他的意识里马克和他代表的网络人依然是当今这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中的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他们那即将上演的故事只是优雅乐章中一缕不和谐的旋律。
肖恩于马克就像一面镜子。他成名极早,曾经建立了红极一时的napster网站,网站的成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全球唱片业的正常经营,成为音乐唱片销量滑坡的重要显性因素之一。不仅如此,由于napster与唱片业的官司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了美国互联网界与传统行业就著作权与版权保护法、专利权保护法以及商业保密法甚至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影响波及全世界。对于如何认识互联网产品与创业,肖恩精通网络技术和网民需求,懂得网络产品的核心意义。他胸怀宽阔,目标之远大早已跨越了传统行业经营方式能够想象的边界。他融资技巧娴熟,对资本市场上所谓“天使”类风险投资者的嘴脸和心理了然于心。不仅对网络产品的扩张方式与策略极具战略眼光而且对工作团队中相关人员发展潜力的评估鞭辟入里。在网络英雄辈出的时代,肖恩与马克惺惺相惜亦师亦友,或者说肖恩就是马克创业时的引路人。
爱德华多那天夜里匆匆赶到马克的宿舍,他为朋友的失恋而担心;爱德华多独自长久的坐在校委会门口的石柱下,他要为刚刚受到校纪处分的朋友分担一份压力;爱德华多还做了很多很多。他为网站的雏形写出了核心算法,他为朋友的冲动甘冒失去心仪的俱乐部会员资格的风险,他为网站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他毫无怨言的承担着网站快速膨胀带来的经济压力,他长途奔波寻找投资人希望使网站早日走上赢利的轨道。观念冲突,影响被削弱,地位被取代,他不惜以扼杀网站来实施报复。
卡梅伦、泰勒兄弟,头顶着无数的光环,显赫的家庭、足以影响千万人利益的社交圈、名校荣誉的捍卫者、哈佛品学兼优学生的代表,也是马克曾经念念不忘的成功者的象征。美丽的艾瑞卡,聪明、善良、独立、自尊,马克痴心相爱的女孩。
由内到外,他们就像一组同心圆包裹围绕着一心走向成功的马克。但是,Facebook应该是完美的,肖恩必须被抛弃。facebook应该是伟大的,爱德华多必须离开。facebook应该破壳而出,卡梅伦兄弟必须让路。Facebook应该孕育成生命,艾瑞卡必须在伤害中断绝与你的关系。
这是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不同吗?大卫·芬奇却好像在编写一个循环运行的程序,一旦你想要在网络上获得成功,背叛就会不断上演,你能做的无非是变换参数:女人或男人、主流族群或少数族裔、爱情或友谊、身份低微或地位高贵,抑或是智慧超群或者性情浪漫,当然会来自敌对一方,也可能出自内部阵营。一如马克在攻城掠地时突然问道的一样:“他们又会传递给谁?”
有人说《社交网络》像一部纪录片。回忆与质询交替,完整呈现了创业与财富的对立。除了少有的几处声音蒙太奇外,其余的场景转换全都是直接的切入。肖恩起身离开餐桌,临别时他对马克说:“去掉那个定冠词。就用facebook。简洁最好。”
质询现场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电脑,直到人们几乎全部散去时。马克打开屏幕,他facebook了艾瑞卡的网页,重复地按动F5。玛丽莲说:“到那时陪审团很快会认定你有罪……”
黄燕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