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是不是这所有的智能大家都具备了呢?不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优势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在这方面优势大一些;有的人,在那方面优势大一些。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地、详细地从多方面去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明白他们每一个人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兴趣是什么。由此,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保障每一位学生能学习到想学的知识,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不同发展的权利,以践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位下棋高手,教授两个弟子学下棋。听课时,其中一个总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有时还能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和老师探讨,切磋一番。而另一个学生则不然,从不认真听讲,总是走神儿,觉得面前似有飞禽飞过,幻想何时用飞箭射下飞禽,有时竟还情不自禁地做出拈弓拉箭的动作,虽然老师三令五申,但学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中一人成了弈坛高手,一人技艺平平。
这个故事可谓人人耳熟能详,我们自己也曾用它教育过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总是和那位先生一样,非要自己教授的弟子成为棋坛高手——考上名牌大学。
殊不知,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多么的一厢情愿。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动脑筋想一想呢?为什么就没有客观地分析一下呢?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潜质是不是相同啊?试想一下,当一个人的兴趣点不在此时,你非强逼着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那效果怎么可能好呢?就如这位对拉弓射箭感兴趣的学生,因为他对下棋不感兴趣,所以尽管在严师的严管强逼之下,他也学了,但终究是成绩平平,可当初如果让他去学拉弓射箭呢?那效果肯定不一般。因为他那样迷恋于拉弓射箭,只要稍加引导和点拨,相信他一定会热心地钻研,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弓箭手。何况,我们所生活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既需要出色的棋手,也需要出色的弓箭手。
客观地讲,“因材施教”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也人人都认可。然而,为什么在实际操作这一层面,实施起来却比较困难呢?这也不奇怪,难就难在我们作为教师的,没有准确地把握住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你一旦把握住了,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我这样说,有的同志可能会讲,人家的发展目标,我们怎么确定啊?何况连他自己(包括他的家长)也说不清楚。我不否认你这样说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越俎代庖,可我们可以引导啊!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确定发展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贪大求洋,要实事求是,要量力而行,要明确认识到,一个人的最佳发展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比如说,他喜欢下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训练提高他的棋艺,使他成为一个高明的棋手;他喜欢射箭,我们就指导他射箭的要领,使他成为百发百中的射手;他喜欢写作,我们就引导他科学地读写,使他成为一名著述丰富的作家……总之,一定要切合、贴近学生的实际,否则,目标再宏伟,也是一句空话。
如果明白了这一道理,我想,我们就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尺度去刻求学生们做同一件事、达到同一目标了,就不会做那些逼迫学生做不愿做的扼杀人性的事了。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还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体验到自我满足的快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春天。
陈贵有,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吉林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