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13

[ 刘青梅 文选 ]   

重读《茶馆》品味人生

◇ 刘青梅

  内容摘要:《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距今已有55年。在剧中的这七十多个人物中,茶馆掌柜王利发,房东秦仲义,主顾常四爷是三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主要人物,是三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如今再次重读《茶馆》,可深感三位老人的悲惨遭遇和人生命运。
  关键词:王利发 秦仲义 常四爷
  
  茶馆掌柜王利发,房东秦仲义,主顾常四爷是三个贯穿《茶馆》始终的主要人物,是三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如今让我们再次重读《茶馆》,细细地品味三位老人的悲惨遭遇,人生命运吧!
  在这间空空的茶馆里,掌柜王利发呆呆地坐着,忽然听到:“王掌柜在吗?”抬头看:是常四爷挎着一个篮子进来。王利发高兴地站起来:“唉呀!我正想找一位人说说话呢!好!来!我还有一点好茶,咱们酽酽地沏上,好好地喝一次,聊一聊。我开了一辈子茶馆,还从来没有这样清闲地喝过茶。”常四爷说:“我这里还有一包花生米。”茶未沏好,花生米还未放到桌上。又听见:“王掌柜!王掌柜在吗?”抬头看,一位衣服破烂,老的不成样子的房东秦二爷,两个肩膀抬着一个头,带着一张嘴也来了。分别几十年的老朋友就这样,在这空空的茶馆里,一壶浓茶,一包花生米,放在一张桌子上,三位老人围桌坐下,开始诉说各自的人生经历。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三位掏心窝的话,是他们最后对旧社会的倾诉,也说出了他们迟到的领悟。
  王利发说:“我父亲死得早,我二十来岁就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事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对不同的人,我采用了不同的接待方式。在动荡的社会,我在茶馆里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我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我拧着劲儿来,可我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一家老小要吃饭,要活着。我又添评书,换大鼓儿,添女招待。我变尽了法子呀,可就是活不下去。茶馆的‘莫谈国事’旁又多了‘茶钱先付’的字条。心想该贿赂的我也贿赂了,我没做过缺德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我就不能活下去。我得罪了谁?二爷,这房啊,也跟我一样,要落架了。”
  秦二爷说:“唉,甭提了!我从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凭着一颗报国之心,我到茶馆看你将生意经营的怎么样时,看到乞讨者围门,农民卖儿卖女,我就开始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我耗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可以‘富国富民’了,我错了。抗战刚结束,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没收就没收了吧,只要接着好好办厂。谁知,不但没办了,反而把机器当破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变废墟。我痛心疾首。我问你,全世界,全世界找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所以我劝王掌柜,再有来喝茶的,告诉他们,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
  常四爷说:“我也不比你们强!当初,我提鸟笼,吃着皇粮,常到茶馆喝茶。可是,到了茶馆,我看不惯,牢骚话差点与二德子打起来。看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看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看到农民卖儿卖女,到茶馆乞讨,我可怜让李三给他们烂肉面。还遭到他们的讽刺。看到洋货充满市场,银子外流。我痛心,忍不住说: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抓去,连同一起喝茶的松二爷也同我一起去坐牢。丢了吃‘铁杆庄稼’的特权,耗尽了家业。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然后自食其力,担筐卖菜,养家糊口。如今没有体力了,就挎篮子卖花生米,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不是被饿死,就是被人杀死。”
  听到这里,秦二爷开玩笑说:这算作咱三个人的吧!按照旧时的规矩,咱们一起喊起来。于是三位老人站起来,绕着这张桌子转着,喊着,叫着,惨笑着,撒着捡来的纸钱,纸钱在空中飞着,满地落着,喊声、叫声、笑声在空中回荡着。
  《茶馆》这一曲带笑的葬歌,这三位由青壮年到老年的生活变化是越变越贫苦,越变越愤懑,越觉醒。《茶馆》告诉人们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别的道路统统不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乞求洋人不行,委屈求全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作者对旧中国的严峻的鞭挞,对新中国热切的呼唤,使我们听到了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刘青梅,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重读《茶馆》品味人生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