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200

  

《冬天的故事》中的“绿色之思”

◇ 刘沙沙 孙方方

  内容摘要:《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重要作品。在剧中,莎士比亚把人的生老病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大自然现象和宇宙运行、季节更替的不可阻挡的规律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莎翁在此剧中还大力宣扬了宽恕和解,以善化恶,以爱化仇的思想,希望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宽恕和谅解最终能使破裂变成完整,分裂变成和谐,恨变成爱,从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绿色乌托邦”。
  关键词:《冬天的故事》 人与自然 宽恕和解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直到今天还享有至高的荣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融进了多元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为后代提供了很多破解问题的‘符号代码’。”①莎士比亚一生都在进行精神探索和艺术探索。他希望人们用爱和宽恕建立一个万物共生的和谐的人类社会,这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希望把纷乱的人类社会建成一个有序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理想。1609-1612年是莎士比亚创作传奇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及《暴风雨》。传奇剧时期他进一步确认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现实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期待人类走向真善美的信心和决心却没有弱化。他借助幻化的超自然力量解决社会问题,通过传奇人物来了解人间的悲欢离合,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改恶从善,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的“绿色乌托邦”,充分地体现了莎翁的“绿色之思”。
  《冬天的故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生在西西里的冬天。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Leontes)由于疯狂的嫉妒毫无理由地怀疑他的妻子赫米温妮(Hermione)与他的好友,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Polixenes)有奸情,执意审判并杀死善良无辜、身怀六甲的王后,并狠心将早产的女儿潘狄塔(Perdita)抛弃荒野。在阿波罗神谕到达,即真相大白之际,小王子迈密勒斯却因思虑过重而去世,王后听到噩耗后也心碎而“死”。暴君受到天遣,西西里王宫俨然成了人间地狱,如严冬一般肃杀荒凉。第二部分发生在16年之后夏季的波希米亚乡间。在景色旖旎的田园风光中上演了青春美丽、朝气蓬勃的潘狄塔与波西米亚王子弗罗利泽之间田园牧歌式的爱情;牧人们的热情纯朴、豪爽奔放;高歌狂舞、豪饮纵欢的剪羊毛欢宴,所有这些都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夏天景象。第三部分在阿波罗神谕中被称为西西里未来希望的潘狄塔又回到西西里。她的到来导致王后“复活”,并以宽恕和爱化解了所有怨恨。
  在《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亚把人生的忧患和幸福,把人的生老病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大自然现象和宇宙运行、季节更替的不可阻挡的规律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年四季中,冬天是最冷酷无情的,它用严寒冰霜扼杀了一切活泼的生命。而《冬天的故事》一开始向人们讲述的是一个哀伤悲凉的故事,新生的女儿被遗弃荒野,生死不知,小王子为母担忧而死,王后赫米温妮也因悲伤过度“死”了,大臣安提哥纳斯也被熊吃掉,所有的一切都与死亡有关,因此莎士比亚把前三幕故事发生的季节定在了冬天,这样冬天的苍凉、冷酷的氛围和整个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
  按照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天结束后春天、夏天就会依次到来。而春天给人的印象是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生机。春天里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生的,因此春天又是新生的象征,而新生的意象总是和青春的美好、活泼联系在一起。“因此,春天的主人公必然是新生的一代,春天的生活要求是青春的爱情。”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莎士比亚将整个第四幕的时间安排在春天里,在这明媚的春光下,上演了里昂提斯的女儿潘狄塔和波力克希尼斯的儿子弗罗利泽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故事。他们正值青春年华,都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他们的爱情又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最终融化了他们父辈之间在冬天留下来的积怨,恢复了以前的和睦关系。
  《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亚谈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点是通过自然的女儿潘狄塔得以表现的。潘狄塔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长大,摆脱了社会习俗对女性的扭曲,天真美丽的她俨然就是自然的女儿,是自然女神的化身。她崇尚自然美,并反对人工艺术对大自然的篡改。因此她否定人工杂交的石竹花,也轻视矫饰的女性美,她说:“我不愿用我的小锹在地上种上一枝;正如要是我满脸涂脂抹粉。我不愿这位少年称赞它很好,只因为那副假象才娶我为妻。”③(第四幕 第三场)在潘狄塔的眼里,人工美有时候看起来很美,但是它必定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中又一次宣扬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宽恕和解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希望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宽恕和谅解最终能使破裂变成完整,分裂变成和谐,恨变成爱,从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绿色乌托邦”。剧中的里昂提斯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因为王后赫米温妮在挽留波力克希尼斯时,表达出十分的热情引发了他的嫉妒,于是他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好友有奸情,并认为王后所怀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于是他设计企图谋杀好友,残酷地监禁王后,并无情地把刚出生的女儿抛弃到荒野。然而,儿子的死,使他的精神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打击。阿波罗神谕的警示更使他幡然醒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忏悔与哀痛的折磨后,真心悔过自己的过错。最终女儿潘狄塔的到来使得王后复活,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面对里昂提斯的罪恶,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与赫米温妮对里昂提斯都表现出极大的仁慈与宽恕,波力克希尼斯不计较里昂提斯对自己的猜疑与追杀,不仅原谅了里昂提斯,而且同意自己的儿子弗罗利泽娶里昂提斯的女儿潘狄塔为妻。而赫米温妮则始终对神充满敬爱,即使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恳求上天“不是用复仇的眼光,而是用怜悯的心情”④(第三幕 第二场)来对待一切人。她用自己的生命为罪恶的里昂提斯充当牺牲品,并以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忍耐,装成蜡像苦苦等待十六年,最终等到与丈夫和女儿重逢的日子,因为她始终坚信神谕的启示。对于冤枉自己的丈夫,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冬天的故事》传达出这样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宽恕、相互谅解,消除仇恨,消除猜忌,以善化恶,以爱化仇,这样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和乐世界。
  综上所述,在《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亚依然坚持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不断表现人与人之间宽恕谅解、以善化恶以及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倡导人类的自我完善和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从而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绿色乌托邦”。莎士比亚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绿色之思”与当今的生态文学、构建和谐社会遥相呼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建设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王忠祥:《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莎士比亚——“绿色之思”》,武汉:《中外文学讲坛》2008年第39期。
  ②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③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62页。
  ④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41页。
  
  参考文献:
  [1]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2]张泗洋:《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可:《莎士比亚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4]肖四新:《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辨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5期
  [5]张慧荣:《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段秀艳:《人性的完善——浅谈对<冬天的故事>中的人物里昂提斯的认识》,《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刘沙沙,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孙方方,华中师范大学200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冬天的故事》中的“绿色之思”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