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存在的工作、生活、心理压力,已不同程度引起教师相应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培养。本文从社会的理解、学校环境、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
关键词:教师 压力 关注 心理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进行,变革给教师带来机遇,也带来全方位挑战。教师们除每日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还要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在课改中各种新理念、新实验层出不穷,因而使其拥有的知识、观念落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常常感到教学力不从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我们可以归纳为工作压力。另外,教师还存在着一定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宣泄,日积月累,教师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会有些心理问题。
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0年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再现出教育的力量。”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去呵护教师心理,实施人文关怀呢?
1.社会支持。就是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正确地对待教师工作,恰当地评价和要求教师,对教师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理解体谅,多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少拖欠教师工资。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以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
2.学校管理的人文化。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文化关怀,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显著标志。为此: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处理好领导与服务、权力与权威的关系,注意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并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情感,努力克服其消极情感,从而带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学校应创造机会并出资为教师培训开绿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针对教科研的需要,为教师订购有价值的文化、教育热点及课改等方面的书籍;学校应为每个科室、教研室配备电脑,建立校园网站,定期举办教学难点、热点研讨会,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为教师做心理保健。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教师本人都应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为教师心理保健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第二、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第三、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
3.教师个人调节。健康心理的塑造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教师自己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有时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境界。其次,追求适可而止。心理健康十分讲究“度”的把握,无论是追求、感情、个性,还是言谈举止,度的掌握都很重要。第三,多交往多谈心。与他人交往,交心谈心,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体会沟通的乐趣,又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第四,要有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第五,不断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参考文献:
①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368-371.
②王成全.要让学生心理健康,先使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0,(3):29-30.
③罗斌.师生关系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J].教育探索.2004,(4):87-89.
柳文,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