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现在,很多学生作文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作文的内容与现时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亟待我们语文教师去解决。而这种距离的拉大背后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清楚了原因之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我们教师反省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学生作文 生活 脱节
作文内容与现时生活脱节,已经成为学生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向。这从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时的一个实例中就可见一斑了:
我校是一所三星级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来源于全市的各个乡镇。在一次为矫正学生记叙文写作中虚饰、矫情的问题而进行的作文训练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和时节,拟定了“金秋印象”的作文题,虽然作了针对性的指导,但学生笔下的金秋印象依然与他们的现时生活相脱节。
首先是学生对常识的认知令人啼笑皆非。我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有六位同学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写到了金色的“小麦”,学生对农业生产的陌生让人惊诧,不由让人想起村人们传说的知识青年下乡时把满地的小麦说成是韭菜的笑话。我们的学生身处农村,怎么也有了生活在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对农村生活的隔阂呢?在集体备课中议及此事时,一位老师说他读高中的儿子双休日与他回乡下老家,竟问他田野中待割的水稻是什么。老家应该是常常回,这难道是这位孩子的第一次观察和发现?
还有更多的学生作文中充斥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充满着丰收的喜悦的情感。这难道真的是他们最真切、最尖锐的感受吗?收获季节当然有喜悦,但感受最强烈的应该是辛劳。丰收的喜悦应该是农民们的感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生活内容的人们的感受。在现时代的农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逐渐疏远,土地还能否以自己的产出呈现给他们以莫大的喜悦,他们对土地是否还抱有那强烈的情感,已然难说。土地现在已远不是农民生活的全部,农民在解放自己的同时逐渐疏离了土地,他们对土地的情感是复杂的。大量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解放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没有自己大量的汗水、没有自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那种收获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太深的震撼和莫大的喜悦。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
学生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造成这种距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当一些我们认为的生活常识在学生的脑海里陌生起来的时候,这不仅仅要归因于学生不会观察了,因为再不会观察的农人也不会说秋天的田野里生长的是金色的小麦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现时的生活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呢?对这个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分析:
1.学生没有真正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和感悟生活。周国平先生在他的《灵魂的在场》中写道:“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我们会发现,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孩子们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灵活,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他们在写作中却常常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哪怕是他们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的。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与生活的心灵对话,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缺乏生活,而是就像是周国平先生所说的灵魂不在生活场景之中。当然,我们更要从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寻找学生现时的生活不能走进他们作文的深层原因。
2.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出现了偏颇。具体表现在:一是没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他们不是在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没有“是自己要写,而不是他人要自己写”、“是为自己写,而不是为他人写”的基本写作观念,落入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迎合写作”的陷阱,迎合“他者”的意志和影响他们的社会文化,呈现了伪写作的状态;二是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他们的教学内容。这一点应该更为关键。
3.现时生活未能走进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沿袭和经验才导致了目前学生的写作状态。仔细分析归纳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生活,更多的是很久之前的往事,这类生活只能是我们教师过去自己的生活的痕迹。这类往事前景的反复出现,只能说明我们作文教学出现了问题。
4.现时学生教育状态的侧面反映。现在学生的教育状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给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是“速成式”的,“读万卷书”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行万里路”则基本是一种梦想。我们的许多孩子过着的是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各种训练占据了大部的生活。自然曾经是孩子们生活的乐园,现在他们对自然等生活的客观物理条件却少有切身的体验,他们认识的自然往往是书本和各种媒体上的“自然”,或者是被加工后的“伪自然”,对于五谷、蔬菜以及农事方面的知识甚为缺乏。曾有记者在一所学校采访,一群学生面对如何区分谷子和麦子的问题时,露出一脸茫然,只是知道吃的米是谷子,吃的面条是麦子,并且一些学生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考上大学才有意义。
5.社会的生活状态时时发生着变化。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主流媒体,这些主流媒体在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学生的行为、个性特征、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内容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教育与学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游戏化学习的倡导级推动者Marc Prensky 在2001年就提出了“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他认为,当今的青少年全部的生活都被电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摄影机、手机及其他数字时代的玩具和工具所包围,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们,电脑游戏、电子邮件、因特网、手机和即时通讯等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生已成了真正的“数字原住民”。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不但在着装、俚语、饰品及行事风格上与他们的长辈大相径庭,而且其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教育者则是一群“数字移民”,教师们正在说着过时的语言,吃力地教育着说着全新“语言”的下一代。
针对以上种种原因,笔者以为,要想改变这种学生作文内容不切实际的现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当下写作中的鲜活的内容,并努力使之对学生产生切实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教育者要反省作文教学时指导内容的选择,尤其是范文的选择。要注意范例内容的时代性,提醒学生注意时代性的区别。
训练中有学生写道:“整天踩着城里的水泥道,几乎快要忘了秋这个季节了,总是觉得夏过去就是冬天,也只有那几片落叶掉在头顶时才发现了已经是晚秋”;“当感觉太阳越来越暖和,越来越白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到了”。这种感受是鲜活的。因为现在我们对季节的变换确实是迟钝了,不敏感了。我们感受天气的变化、气温的升降往往已不再是自身的体验,而是天气预报,再加上物质的丰富使生活渐渐精致,我们有太多的方式与手段消解不良天气给我们带来的糟糕,自然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少,除非是极端的天气。所以,能切实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对于孩子们是难能可贵的。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看着田里的庄稼也是甜滋滋的,庄稼收上来就可以卖钱了。我就可以让妈妈帮我买东西了,在这个时候让妈妈买东西是最佳时机。”多么纯真而又充满个性化的感受,虽说农民现在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多,但收获了庄稼改善了生活,妈妈可以爽快地帮我买东西,这真是他对秋的独特的体验。
二是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需要我们教师养成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多问一问自己,我们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真实生活状态的认知是否真实和全面呢,对于他们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还真的就是理所当然吗。
研究教育对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生活时代性的区别,对师生生活时代性的区别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由于国情不同,前面所提到的Marc Prensky 所说的可能还不能完全用来描述我们的教育现状,但更新自身的头脑和观念,不断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教学传统,关注不断出现的新理念、新事物、新现象,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总而言之,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永远处于“第一”的地位,研究学生,反省自己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在面对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这一问题时,应同样如此。
陈正喜,教师,现居江苏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