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悬念不断的小说故事,给读者制造了一个个谜团,“父亲”这个前台人物,被幕后人物“母亲”、“姥姥”、“男人”照亮。为读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画卷,给读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使小说意蕴丰满,回味无穷。
关键词:幕后人物 前台故事 审美空间
最近读了张维超的小说《一直在等待》。小说故事情节大概是“父亲”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给女儿崔晓柯留下了一张写个不完整的“等”字的纸条,带着这个疑团,崔晓柯开始找寻答案,她首先想到父亲是等待她早就离家的母亲,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他发现父亲一部号码还是十多年前的旧手机。晓柯在查清仅有的一个通话记录后,拨去对方的号码,那人却说不认识晓柯父亲—崔咏。再加母亲十分肯定地说“他不是在等待我”,晓柯寻求答案的线索似乎就此中断了。但半年后,“父亲”的那部旧手机突然响起,打电话的女孩约见后,女孩的爸爸给晓柯道出十年前的那个冬夜“父亲”落水被他救出的动人故事。晓柯的父亲为了报恩给他的救命恩人一张名片,等待恩人有难处时,寻求他帮助。而这个男人—“父亲”的恩人,十年间遇到许多难处,都硬撑过去了,直到这次病重,他还在犹豫。是他的女儿看出爸爸经常偷偷地看名片,才借机拨了电话。故事到此便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晓柯取出父亲遗产中的十五万帮女孩的爸爸做了手术。最后,崔晓柯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后,才真正地了解了父亲,还有母亲,了解了百味人生。
小说开篇设置悬念,给我们读者制造了一个谜团,然后一层层拨开,可以说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表现了“父亲”这样一位知恩图报的伟大形象。直观看来,作品的主人公就是“父亲”,因为小说是把“父亲”的故事放在前台,我姑且就把“父亲”称作“前台”人物,那么这个故事的背后就必然有“幕后”人物,到底是谁?有何作用?
“幕后”人物之一:“母亲”
“母亲”在晓柯十岁那年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让人顿生悬念。“父亲”去世后,“母亲”突然出现,而且肯定地对晓柯说“他不是在等我”,又生悬念。小说的结尾“母亲”的一席话让人明白“母亲”不想为了报恩而勉强嫁给“父亲”,选择离开也是有其苦衷,让人理解,包括崔晓柯。
“幕后”人物之二:“姥姥”
因为“父亲”救过她的命,就逼着“母亲”嫁给“父亲”,“姥姥”是个典型的知恩图报的人。
“幕后”人物之三:男人
这位曾经救过“父亲”命的男人在小说多处出现:小说借他女儿之口侧面描写了他在病房偷偷看名片的细节,以及交代这十年间男人遇到很多难处,都硬撑过来,不想索恩的想法。直到这一次病重,他仍在犹豫,这个“犹豫”刚好呼应“父亲”那个接了不到三十秒的电话。
读到此处,我不由地想到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大概是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第三天,天刚亮的时候,琼珊病情好转;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最后补叙交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由来。显然,“琼珊”是“前台”人物,“贝尔曼”是“幕后”人物,“前台”故事被“幕后”人物推动,使小说意蕴丰满。
本篇小说的“幕后”人物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前台”故事的发展,使小说情节简洁、紧凑、明快。更让读者清晰的看到“姥姥”知恩图报的伟大形象,“母亲”的不图报恩以及“男人”的不求索恩的形象。尤其是“男人”的形象,我们读者可以大胆地想象他十年间遇到的重重困难;他那曾拿起话筒拨通“父亲”电话时犹豫再三的场景;医院病床上偷偷看“父亲”名片的细节。这些都给小说增加了许多容量,当然也为读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画卷,这才是百味人生。
小说的题目是“一直在等待”,那么,到底是谁等待谁?显然,是“父亲”在等待“男人”,我说也可以理解为“男人”在等待“父亲”。这种看似让人揪心的等待,结局还是让读者欣慰的,是他们各自的女儿为这个久久的等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看来这个世界有许多东西是值得传承的,尤其是人性中光辉的东西,它会永远光照大地,传承万代。这些都是小说的“幕后”人物把“前台”故事照亮,使得小说成为一层套一层的盒子,打开外层,会惊喜地发现里层装满秘密的宝盒。给读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使小说意蕴丰满,回味无穷。
王丽红,教师,现居江苏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