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的旅游产业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是否能让国外游客充分地欣赏我国名胜古迹,是否能满足他们寻求东方神韵的渴望,关键在于导游词翻译的是否恰当合理。本文从翻译功能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导游词翻译的定位及影响其英译的因素,用例子阐述在目的论指导下几种可行的翻译策略,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在翻译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灵活应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导游词的翻译,从而实现其最终目的——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目的论 导游词 英汉翻译 灵活性
中国有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其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无不为众多的国外游客所着迷。他们怀着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深切向往和期盼来到中国,寻求他们想象中的东方神韵,满足其内心的渴求。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中国已经是国际旅游的“第一大目的地国”(洪明,2006)。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语言沟通的障碍给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增加了不少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而导游词的翻译对旅游业的作用又是关键的。成也导游,败也导游,用这句话来描绘导游词翻译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恰当的。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 Reiss)、费米尔(H.J Vermeer)、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Skopos 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且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具有连贯性,即相对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说的忠实于原文。目的论者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Vermeer强调:“译文并不一定要求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选择各种翻译方法”。
二.导游词的英译定位
导游词的最主要和终极目的是为了将中国积淀深厚的历史文明、壮美的山河景观,丰富的民俗文化最大程度地展现给我们的外国友人,吸引他们来华旅游,并让他们在中国的旅游观光中,能体会到我国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从而对中国产生一种向往,推动中国旅游业的繁荣,进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然而,在导游词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无论是导游与游客之间,还是游客与游客之间,都存在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仪式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导游词的翻译需要根据不同游客的文化背景来决定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只有恰当优美的导游词才能帮助旅游者更充分地了解旅游景点,从而使旅游景点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
三.制约导游词英译的因素
1.中英导游词的文本差异——翻译难以遵循连贯和忠实原则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进而决定了两种语言本质上的区别。西方传统哲学偏重理性,强调“天人各一”、“主客分离”,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主张模仿与再现,语言表达客观、简约、平实,铺陈事实,具体描述。而中国传统哲学偏重感性,描写自然景物时主张“物我同一”、“主客不分”,语言表达含蓄。中文旅游文本通常使用大量叠词偶句,力求行文工整、声韵和谐,追求声美、形美和意美的统一。此类语言的恰当运用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体现旅游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景点的目的。然而,外国读者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与中国人大不相同,往往对这样的内容感到费解,无法得到实用的有效信息。
此外,汉语习惯性地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即所谓的尾重,而英语则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开门见山,直扣主题。中文旅游文本往往引经据典,引用大量古诗词和典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常常涉及一些具体的人名、地名、朝代等,对中国游客来说,这可以加深他们对旅游景点的印象,获得艺术享受。英文旅游文本侧重于客观描述,说理连贯,目的明确,绝少穿插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因此,导游词的英译无法做到使译文完全等同于原文,完全遵循连贯和忠实原则。此时我们的翻译必须服从目的原则,而且导游词是一种介绍性文本,目的就是让国外游客更充分地欣赏、了解沿途的景点。基于上述中英导游词文本表现出的差异,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可有可无的信息,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抓住主旨,删繁就简,译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本。
2.目的受众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导游词应与游客期待相吻合
由于中英导游词的文本差异导致翻译难以遵循连贯和忠实原则,因此我们应遵循最高准则——目的原则:翻译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由此,弗米尔曾把翻译定义为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生产出符合译文习惯、符合读者期待的译文来。
与此同时,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导游词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一种跨文化交流;是最生动、最充分且最具吸引力的解说。但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因此,导游词的英译应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使其传达的信息能使游客感到满意。
四.从目的论看导游词英译的灵活性
1.删减重组法
汉语导游词多使用优美的词汇,丰富的修辞,甚至使用文言文古诗词。而在英译的过程中让外国游客摸不着头脑的也应该做适当的删减,使译文符合游客们的习惯。如:
(1)“周原腆臃,荃茶如怡”,周原,这块岐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是周人的祖庭,亦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炎黄足迹播下了周族之根,周文化谱写了历史华章,秦文化撰就了时代新篇。其后的法门寺文化得以生发,正有赖于大地母亲的孕育。其人文之盛,诚如孔子所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Zhouyuan,located south of Qin Mountain and north of Wei River,is one of the chief origin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Famen Temple culture depends on this mysterious land.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有必要对汉语中对景点的诗化描述进行适当的删减,尤其是那些华丽的并没有实际的信息传达功能的词藻应该予以删减,以保持译文简洁流畅的行文风格。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而言,故例(1)中的译文更能符合英文读者的习惯,更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另一个对原文进行删减的原因是: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做各种历史考证,添加一些历史典故。这些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必要的,而对外国人来说,则是不必要的,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又如:
(2)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唐开元年间人,是州司户杨玄炎的后代。相传她出生时,左臂上隐有“太真”二字。古名“玉环”。天生丽质姿容绝艳,涕泪好似红冰,沁汗尤如香玉,容貌之美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程度。
Yang Gui Fei (719-756) before she became an imperial consort, was Yang Yuhuan, a daughter of local official in Sichuan in the Tang Dynasty. She grew up to be a rare beauty.
例(2)中, 原文是典型的汉语表述,而译文中则删除了对杨玉环的出生的传说以及对她容貌的华丽描述,目的是为了译文易于让游客明白,了解杨贵妃很美就行了。
再者,在汉语中语言的重复以及四字成语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以达到感染听众和读者的效果,而许多这样的源语信息在英语文化中往往成为冗余。如例(3)所示:
(3)“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花公园,阵阵桂花花香扑鼻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导游词追求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只会让外国游客听得一头雾水。这时的导游词必须灵活处理,采用删减翻译方法,将信息源中的冗余信息省略,然后再重组句子,目的是使游客听起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鉴于此,以下导游词的解说删减了对不同种类桂树的分别介绍,而是一并概况了桂树花的特点,简介且生动:“The Parks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2.增添补译法
导游词的翻译要求有针对性,因为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出于表达、语法、语境、意义、修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以及考虑到有许多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东西,翻译时有必要在词量上或者有关信息上作适当的增加,即增添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体位置等等,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根据描述翻译学,实际译文会出现“增词不增意”、“增词(略)增意”等现象。如:
(4)秦始皇: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BC.
(5)林则徐:Lin Zexu, government official of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1) and the key figure in the Opium War.
(6)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Shiji (History Records) said,the Yellow Emperor was buried in Qiao shan after he died.
(7)这是新建的罗汉堂。中国的石洞和寺庙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
This is a newly built temple to Arhats. In stone caves or Buddhist temples there are “16Arhat”, “18Arhats",or“500Arhats”. The Arhat is a Sanskri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上面的译文中都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例(4)(5)的翻译对秦始皇、林则徐的身份增加了说明;例(6)译文采取了对“史记”加注的翻译策略,例(7)译文对“罗汉”进行了详细解释,采用的是增译的翻译策略。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也就是说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让译语接受者理解。根据这一理论,在处理两个原文文本的时候,译者没有直接翻译,而是增添了一些信息。因为对于外国一般游客而言,理解诸如此类的文化负载词相对困难,如果直译,对译入语读者造成理解困难,没有起到传播信息的功能的目的,违反了此理论的翻译行为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的理论。
3.意译法
在翻译中,直译是一个不错的翻译技巧,但它不是灵丹妙药,在旅游词的翻译中并不一定奏效,甚至有时会使听者产生误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在英文中找不到相似表达的四字词语,直译就表达不出源语的言外之意了。如“沧海桑田”我们就不能直译为“the deep blue sea and mulberry fields”,这与词的原意: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无疑能更好的表达出源语的意义。再如,在翻译西湖十景之一的“黄龙吐翠”时,我们就不能翻译成“yellow dragon spits green”,因为一提到“吐”,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吐痰、吐口水或是呕吐。这种联想和西湖的美景放在一起,只会让游客不再有欲望游览这个景点了。如意译“沧海桑田”则为“Time brings great changes to the world”;“黄龙吐翠”则可译为“HuangLong Cave Dressed in Green”这样一来,一种言明意达、中英皆适的两全其美效果便自然地产生了。
需要意译的另一种情形是:导游所面对的游客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他们自己的习惯表达用语,导游除了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游客了解游览目的地的文化之外,如能在适当的场合将导游词的翻译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仅能拉近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导游词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使外国游客满意。如导游在带领西方领养团成员参观孤儿出生地时,当介绍到当地的贫穷时,如用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穷得像教堂的老鼠),比起very poor (非常穷), rather poor (相当穷) 更符合英语中表达贫穷的方式,因为“a church mouse”在英文中是指一贫如洗的人,所以了解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后所做的翻译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和直接。同样的道理:在介绍天府之国“成都”的时候,导游则可翻译成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淌着牛奶和蜜的土地)就很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不难看出,在导游词的翻译中,为了使翻译达到游客满意的效果,导游需充分考虑到游客所处的宗教文化,从而使翻译达到满意的效果。
4.结构改译法
改译是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和功能的前提下,对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风格和次序的地方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写作时的句子结构也不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多采用演绎推理;而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多采用归纳推理。在展开一个话题时,汉语往往迂回曲折,先分说,再总说;而英语则开门见山,先总括,再分说。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的结构加以调整,使其与西方游客的习惯吻合。如:
(8)近千年的历史,三千年多件历史珍贵碑刻,以及最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这就是西安碑林。
Xi’an Beilin Museum houses more than 3,000 precious tablets,with a time frame of nearly l,000 years,which highly characteriz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East.
如此例所示: 中国人在说明一件事情时,先阐明原因条件,再得出结论;而西方人注重形合,一般先给出结论,或者说出重要的事实,然后再阐明道理。汉语是凸显主题的语言,而英语是凸显主语的语言。因此,在翻译例(8)时,根据目的论的目的法则和连贯法则,应该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使译文的表达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故不能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要对句子进行改译,进行语序的调整,将主题句“这就是西安碑林“放在句首,然后补充信息。又如:
(9)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 Long (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r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inging 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冯伟年,2005)
例(9)的译文将“松潘县的黄龙”放在句首,这样更符合英文的写作方式,也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而有时又要根据英语句子的习惯分译含有多层意思的汉语长句,使关系更清晰,更符合英语表达。
(10) 天涯海角:海天一色,居石雄踞,墨守纷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名胜古迹。
The sea and the sky merging on the horizon, the huge rocks here, with exquisite calligraphic pieces by past masters, are full of legends and traditions.
例(10)把汉语的并列句译为复杂句,使译文简练、活泼。以上三例说明了我们有时要根据汉英语句结构的不同来做适当的改写,才能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从而让外国游客理解并接受,以至产生来华观光的兴趣,这样我们的翻译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St. Jeromy Publishing. 2001.
[2]陈刚. 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张美芳,王克菲.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冯伟年. 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5]胡淑琴. 翻译标准目的论——对等论的突破与发展[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7, 28(3) 59-62.
[6]汤玉洁. 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8, 28(51): 159-161.
[7]洪明. 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60.
宋智,女,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商贸旅游系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