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父母的心》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对于文章中的“父母”的“心”,本文认为,应该包含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这三层含义。
关键词:《父母的心》 责任心 孝心 爱心
站在大和文学的长河上,川端的手指始终不渝地指向民族的灵魂。他的文字,字字珠玑,笔笔生花,精魂万卷,卷卷永恒。他的一支笔,一张纸,一颗心,一生狂写,直至1972年,口含煤气管为其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画上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句号。今读到川端的作品—《父母的心》,便觉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不灭的忧伤,不禁感慨:三送孩子梦一场,仰天长叹归去来。
《父母的心》是川端的一篇小小说,讲述了一个穷人家庭送孩子给没有孩子的财主家庭,其中经历了两次换孩子的过程,最后穷人家的父母还是没有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去,一家团圆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语文教学参考书》如是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很显然,教参认为“父母”的“心”的含义只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个人认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川端构思写作这样一篇文章,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恐怕不仅限于此。我觉得“父母”的“心”的含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
一.责任心
小说中,第一次送走孩子的是父亲,送的是长子。在我们看来,尤其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来审视,这是极其不合常理的。因为,一般来说,将孩子送人,应该是母亲的行为,而且送的对象绝不会是长子。而川端却偏偏作这样的安排,是川端对日本文化的误解所致还是另有用意?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心理和中国的民族心理十分相似。生于日本,长于日本的川端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应该有深刻的领悟,况且川端曾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生活了近8个月。因此,我可以断定,这样的情节安排肯定是川端的匠心别具。
川端经历过日本决定性的败仗——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心中十分清楚,日本要复兴,必须要有进取精神、生产力和劳动力。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川端来讲,他别无它法,只有靠写作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沉稳的笔致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维护一些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因此,在第一次送走孩子的情节中,川端首先让父亲出场。无论是从中国的民族心理还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来看,父亲总是代表着整个家庭,父亲的出场意味着“正式”与“责任”。
当女佣提出“东家”想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到了他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三个优厚的条件一清二楚,这对于“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的穷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但这位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说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犹豫”的究竟是什么,川端在此处没有直接写明,但我们读者不难读出,“犹豫”的焦点在于送哪个孩子。首先是性别,其次是大小。因为对方是“财主”,需要一个孩子继承家业,所以夫妻商定之后,决定将大儿子送走。这一决定完全是为对方着想的:性别上选择男性,年龄上选择大的。也就是给对方要“有用”。川端在此处要表达的就是这位“父亲”对“财主”家庭的责任心。
当把大儿子送走后,那位父亲因为思念大儿子而彻夜未眠,于是“第二天早晨”,“那位父亲领着5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要求用二儿子把大儿子换回去,理由是“大儿子嘛……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话虽简短朴素,却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于整个家族的责任感。不妨再来看一下文章第10小节,川端写道:“‘当然行!’财主夫人高高兴兴地同意了。”川端在此借财主夫人,表达了对这种“责任心”的高度认可与赞许。
第11小节写道:“……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也写出了母亲对于当家的一种忠诚,对当家的高度负责一种的责任心。
二.孝心
在第二次换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母亲,就在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的当天傍晚,她就带着三岁的女儿去换二儿子了。川端为什么要安排母亲出场呢?川端在此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当母亲用三岁的女儿来换次子的时候,说道:“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表达孝心难道就一定要母亲出场吗?父亲出场难道就不可以表达孝心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更为深层的话题——婆媳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婆媳关系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川端在此想用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人物——母亲来为天下的媳妇作表率,用无声的文字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藉此来展现古老日本的美——孝心无价。我想这就是川端安排母亲出场的理由了。
三.爱心
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父亲和母亲,可见两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次来见财主夫人,非同寻常。“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先声夺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财主的太太莫名其妙,两口子边哭边诉衷肠,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语言平淡却感人至深。“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至此,对晚辈的爱心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川端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通过财主夫人从侧面作了有力的烘托,文章最后一小节写道:“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由此可见,财主夫人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这说明对晚辈的爱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再来看看川端的经历:2岁,父亲病逝,迁至母亲娘家;3岁,母亲仙驾,与祖父母相濡以沫;7岁,祖母离世,与盲祖父相依为命;15岁,祖父辞世,成为彻底的孤儿。川端的童年经历培育出一种“孤儿的感情”,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川端曾在《十六岁的日记》中写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他的孤儿体验,因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人间的温暖。父母的爱,亲人的爱,对他来说只是“幼稚的朦胧的”愿望。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节中,川端让父亲和母亲同时出场,正是这一愿望的强烈表达。
《父母的心》虽篇幅不长,但涵义博大,责任心、孝心、爱心三“心”共同铸就了父母的“心”。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罗志强,江苏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