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花齐放的中国当代美学园地中,实践美学这朵花开得格外耀眼,而躬身这个园地,辛勤耕耘的人中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新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张玉能教授。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点为基础的美学,从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的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大讨论中,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学脱颖而出,形成了实践美学的初步形态。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到90年代,实践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主要有两个标志,一个是90年代初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出版;二是实践美学观点成为高等院校美学教材编撰的主导,如王朝闻的《美学概论》、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以及张玉能先生的《美学教程》等等。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中青年美学家运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的思想、观点、方法,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张玉能先生和朱立元、邓晓芒、易中天、彭富春等一大批坚守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一面也不断深化、修正、完善实践美学的体系,使实践美学走向了新实践美学阶段。
新实践美学主要有三大流派,他们的具体论点和侧重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大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一是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朱立元从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入手,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诠释实践范畴,他认为实践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要求返回到人与世界的最本原的存在来讨论审美问题;二是邓晓芒的“新实践论美学”,他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审美主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维度。并认为“美是一切艺术和美感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概括,它表达了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达到人和对象(人和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的同一,并得出了新实践论美学的人学结论:真、善、美的统一;三是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
张先生的新实践美学独树一帜,不仅重新界定了“实践”概念,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实践的类型、结构、功能、双向对象化、审美的关系等等,建构了以实践的创造性自由为中心的实践美学的范畴体系,还重新诠释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经典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整体是审美和艺术起源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概念是实践美学构建最基本的理论基石。张玉能先生在实践美学受到后实践美学诘难之时,认为要重新树立实践美学的形象,重整实践美学的话语威信,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实践美学范畴做起,首先要厘定、廓清“实践”概念。在他苦研马恩原著,对实践美学探索多年编写成的《新实践美学论》中,从广义上把“实践”理解为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感性而现实的活动,从而与仅仅把实践局限在物质生产上的旧实践美学区分开来。同时,他坚持实践的开放性和多层次性,创造性地把实践视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认为它至少包括了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和价值评估层。这种多元开放的研究视野,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了开拓和发展,丰富了“实践”的理论内涵。而且避免了把复杂概念单向、凝固、单一和封闭的思维模式。为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地基得以夯实的基础上,张玉能先生也注意到新实践美学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没有体系,要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有学术品质和学术价值的体系化的结构。在建构完善和开放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个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张先生认为,马克思哲学美学的本体论的基础就是实践,即实践本体论。实践和劳动的本体意义在于使得对象与人发生和构成审美关系,从而产生人的美感和对象的美。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对象化”、“三种功能”、“四个维度”来建构这个庞大的新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美和美感的产生必须以“实践——自由——创造”为基础,即实践的、创造的自由是中心。两个对象化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三个功能指实践的肯定性的建构功能、否定性的结构功能和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四种维度是新实践美学把美的范畴和人的实践自由的四种不同程度——自由、准自由、不自由、反自由——联系起来考察。美是实践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丑是实践的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价值,崇高是实践的准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滑稽和幽默是实践的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和肯定价值,悲剧性是崇高的集中体现,喜剧性是滑稽和幽默的集中体现,优美是柔美,崇高是刚美。张玉能先生就像是一个讲求精确而辛劳的建筑师,用最经得起推敲的逻辑钢架支撑起整个新实践美学的理论大厦,用心血烤制而成的多篇论文和专著不断地为整个大厦添砖加瓦;着力解决一个个元问题,深入探讨实践美学的诸多核心范畴,日复一日,不追风,不惧困难和挑战,脚踏实地,最终让新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园林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在对待美的本质问题上,张先生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化、丰富化和完整化的重新诠释,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反本质主义的,但是,他认为本质和本质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主义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是不对的,而我们现在追寻的本质是用开放和多层性的观点追寻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概念之所以遭到后实践美学的驳难反诘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观念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分为三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在深层——人的需要;核心层——自由自觉的活动;现实表现层——社会关系的总和。张玉能先生一方面看到了这三个论断正好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同时也看到过去许多无谓的争论和错误的结论,就在于把这三者任意割裂开来,任取其一,做主观臆测,以偏概全。张先生对待这个美的本质的经典性命题,从不同的层次,分别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诠释,从需要层次看,美和审美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关系的对象化,从劳动层次看,美和审美更是人的这种核心本质的对象化;从社会层次看,美和审美也是在和人类社会关系总和的对象化。
对艺术起源的问题上,张先生一面对实践—审美—艺术过程作了细致分析,提出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整体是审美和艺术的起源的根本,一面也竭力避免认为实践是美单一的产生原因以及混淆美的本质和美的起源两个命题。他认为,美的起源最终在实践,但从实践到审美到艺术之间有一系列的中介,不能笼统地说艺术起源于劳动或者实践。以劳动为中心的整个社会实践是审美和艺术起源的根源。作为艺术产生的基本条件的人、人的审美需要、人的审美器官的产生都产生于劳动和实践,所以实践是艺术产生的最根本的要素。
正是以上几个方面,新实践美学不同于旧实践美学,使实践美学从新的高度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张玉能先生所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不仅对当代中国美学具有启示性,而且还是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张先生若没有坚韧的毅力,若不是将自己的事业、兴趣和责任熔铸一炉,就不可能在美学研究事业中孜孜不倦,安贫乐道,不可能有一个一个的学术创新,不断地攀登一个个新的学术高峰,最终厚积薄发,成为新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实践美学的生命力,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学说理论,还有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基础和西方美学的资源融汇。一个美学家要做到眼界高远,必须要通古博今。张先生除了竭力研究新实践美学的元问题、范畴和各种框架体系,也看到了新实践美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更好地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这个新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石,还必须追本溯源,研究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研究康德、席勒、黑格尔,费尔巴哈。张先生研究德国古典美学,坚持元典精神,脚踏实地研读西方美学原著。张玉能先生曾于1996-199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师从奥托·安东尼亚·格拉夫教授,在研究德国古典美学方面下功夫,先后翻译了《德国古典美学》《席勒散文选》《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赫尔德美学文选》《审美教育书简》等著作。在长期坚持德文原著阅读、研究、翻译基础上,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特别是席勒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颇有建树的研究。出版了专著《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席勒美学思想论稿》,还发表了一系列席勒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无论是《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还是《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在席勒美学研究中,张先生从共时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席勒对德国古典美学所做的卓越贡献,还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席勒美学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且也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分析了席勒美学思想的局限和不足。同时,他对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从人类学思想的视角,以审美的方式把握,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席勒整个美学范畴都与人、人性以及人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席勒美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过去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黑尔格美学、费尔巴哈美学之间的关系作了许多的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席勒美学的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张玉能先生的席勒美学研究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也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发现了新的启示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纲纪先生曾在《席勒美学论稿》序言中说道:要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必须像张先生一样脚踏实地工作,而不是凭一时心血来潮,期待突然发生奇迹。无论是在新实践美学的研究上,还是德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张先生之所以能够著作不断,用如椽大笔抒写了当代美学的新篇章,为中国当代美学贡献了自己的学术价值,建立了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不仅仅在他对过去历史的读解和研究,还在于他对当代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从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还有他不脱离实际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他才能成为新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才能在各个领域甚至是在心理学美学上也做了新的拓展。自从1986年在《文艺研究》上发表《论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和《论审美活动中的意志》两篇文章以后,他一直关注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心理学美学的文章,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而现在他又进一步在新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开拓研究深层审美心理学领域,并且力图以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新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的活力不仅仅在张玉能先生所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中,还在于他以仁慈的育人良知,站在新时代培养新人的历史高度,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张先生不仅通过2007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新实践美学论》培养了一批新实践美学流派的学术骨干,而且通过在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新实践美学丛书”,推出了一大批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刘继平的《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黄健云的《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等。与此同时,还有一批美学学人在张玉能先生的带领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例如,李显杰、彭公亮、梁艳萍、黄健云教授,王庆卫、岳友熙、郭玉生、王天保、季芳、刘继平、陈全黎、黄卫星等副教授。正因为有这些“新生力量”不断注入到新实践美学中来,新实践美学才在张玉能教授的统领下,理论构架的自洽性一步步合理化、科学化,理论自身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超出以往的视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邹玲,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