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农村高中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名著内涵太深,名著书籍的大“变脸”,扼杀了名著的生命力。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语文教师应首先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然后在阅读教学中合理的规划和监测、引导;开展阅读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保证名著阅读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关键词:名著阅读 学生 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高中名著的阅读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若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的文化,关注时代文化,就能更好地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考试说明》设置了“名著名篇阅读”部分,规定了10余部名著名篇,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这个要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健全的精神品格至关重要。在高考试题中也为名著开辟了“15分”的天地,对中外名著名篇可以说是极为重视。
理想与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现实的名著阅读情况总是不尽人意。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走入了读读背背,不读原著照样能考名著题的怪圈,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
我觉得高中学生的“伪阅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学生的学习往往很紧张,虽然新课程把自由个性、主体要求给了学生,但学习的繁重还是不可避免,因而从时间上还是不能有机分配,学生不会把时间放在厚重的名著之上,特别是高三,根本不可能再去阅读原著,就是一遍也花不起这时间。
二是名著的内涵太深。名著大多跨越时间长、空间广,内容主体涵盖宽,虽有相关资料的“介绍”和“分析”,但作为一部名著,经典往往和凝练、深刻相应,学生还是不知从何读起的,就是读了,一遍也还是不太会答题,因而出现“读”与“不读”没有很多差别的现象。
三是名著书籍的大“变脸”,扼杀了名著的生命力。市场上充斥的各式各样的“名著导读”类书籍,足以应付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同学,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自然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而改读“名著导读”。在时间紧、课程压力大,特别是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虽然老师认同并强调阅读原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走所谓“终南捷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流于浅表化、功利化,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与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南辕北辙。
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这种“伪阅读”状况,我想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这是我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再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课间、饭后,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安静默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的读书活动,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通过家长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纠正他们的“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的错误观点,杜绝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还横加阻拦的错误做法。因此我们要注重与家长沟通,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二.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一)统一规划,化整为零。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规划,如每学期完成一中一外的名著文本细读,化整为零,两年就完成了高考应考篇目,还有一年的复习整合时间,既可应考又将语文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舞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
(二)及时检测,应时作答。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效果,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按阅读进程计划,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涉及作品的细节,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作答。
三.开展丰富的成果展示,张扬独特的阅读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吕老有言:“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课外阅读不可忽视,也不可放任自流。因为课外阅读不完全相同于课内阅读,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帮助。那么,怎样有效、高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殿堂,并使他们喜爱阅读,迷恋阅读,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乐此不疲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重视阅读交流成果的交流和巩固,为此,要设计多种交流方式,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如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层次高一些的还可撰写评论、作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多样形式。每次交流主题话题统一,诸如“我眼中的薛宝钗”或“还薛宝钗的本来面目”,学生就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试看一位学生的展示内容,他写道:
宝钗是一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美人,而其诗画才情也毫不逊色。她温顺贤良,安分随时,却始终得不到宝玉的爱慕。即使它深爱宝玉,即使有“金玉良缘”,但宝黛之恋贾府人尽皆知,她始终站在一个尴尬的“第三者”位置上,难道她不会感到痛苦吗?元春赏物,她自觉无趣,便疏远宝玉;宝玉梦中喊话,她“不觉怔了”,这些不正折射出宝钗内心的酸楚与矛盾吗?“金玉”之论,是薛姨妈散布的,“调包计”是凤姐提出的,宝钗自始至终只能当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纵使她与宝玉成婚,却只能“到底意难平”,独守空房。可见,宝钗是一位有自尊却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她并没有拆散宝黛的阴谋,只是在矛盾痛苦中任别人把自己推向“守活寡”的火盆。面对这样一个美丽而不幸的生命,我们是应该唾弃,还是应该同情?是应该贬斥无辜的宝钗,还是应该痛批万恶的封建社会?
这段文字在认识上就文本提供的信息“还原”宝钗的本来面目,且将矛头指向悲剧的根源——封建社会,引人深思;形式上采用反问句、选择问句、感叹句等多种句式层层深入地剖析,剥离重重成见包裹,展现“我眼中”的薛宝钗的本来面目。阅读名著有这等体验这般思考这样认识,将传统经典读成了“我的经典”,阅读成果明显而且学生肯定巩固了,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和目标也就落到实处了。我相信,有时间的保证、流程的规划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经典名著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体现艺术常青的魅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师的课堂上破万卷书是有一定难度的,惟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的书,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经典中漫步,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名著的“伪阅读”会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患上“贫血症”,让学生多读、博读才是治本良方!
参考书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征,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