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手中除了教材之外,还拿有形形色色、名称各异的类似“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用书”的教辅书,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们会不时地翻看教辅书里的内容,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演绎着与教师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对决”。乍然一听,你会情不自禁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暗暗赞许,会对学生高水平的语文素养而连连叫好;仔细一看,你才蓦然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精彩回答”都是源自于手里的“教辅书”,而他们只不过是照本宣科、代他人言而已。据笔者所见,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学生、个别班级甚至个别学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就显得格外有必要了。
一.如何正确看待语文“教辅现象”
“教辅热”是新时期基础教育中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有关教辅书的是是非非时常会跃入我们的视线,冲进我们的耳朵。纵观人们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辅书量多类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难以选择;二是教辅书背后涉及到敏感的金钱关系和复杂的利益主体,为大家所诟病。撇开这两个外在的方面,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正确看待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
教辅书,顾名思义,就是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材料,它既立足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说明和解析,又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同时编排一定的练习,是学科教材的有益补充。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教辅书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较之别的学科,它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借助有关资料包括教辅书进行学习和积累。
随着社会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发达,昔日只有教师才有的语文教辅书如今也摆上了学生的课桌,走进了语文课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然,如果学生能把教辅书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科学合理地借助教辅书学习语文,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症结是现在很多学生对教辅书的依赖程度到了“痴迷忘我”的地步,这确实是很危险的。语文课堂上,形形色色的教辅书粉墨登场,它们是学生心中的“宝典”,是其回答教师提问的“利器”,也是其完成作业的“秘笈”。面对语文课堂泛滥成灾的“教辅现象”,语文教师就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了。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独特感受、自我理解、个性表达,如果语文的学习过分依赖教辅书,依赖教辅书上现成的答案而架空自我的话,表面上看来学生课堂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气氛很热烈,课后作业完成得也很出色,教学的效果很明显,实质上却因为缺少学习主体的深层介入,学习的内容很难对学生产生浸润式的影响,外在的学习内容也就不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另外,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一味地借助教辅书,相信教辅书,唯教辅书是从的话,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漠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淡化自我学习的意识,最终导致其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评判的精神、自主学习的信心,当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看似小事,细究起来,非同小可,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辅现象”
对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有了清醒认识之后,就需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辅书的作用
语文教辅书本身没有错,不能因为课堂中“教辅现象”的泛滥成灾而将其全盘否定。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有教辅书总比没有的好,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辅书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的作用再大,也是辅助的作用,它不能取代教材的内容,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更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教辅书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只是代表了编者的看法,而编者的看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并不一定是权威的、完美的见解,作为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待教辅书上的内容不能不加选择、不动脑筋地完全接受,盲目信从,要保持独立的见解。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引导、借鉴、补充等层面上,不要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
(2)帮助学生掌握教辅书的使原则
学生对教辅书的使用应坚持适时性、适度性和目的性的原则。所谓适时性,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教辅书,比如在课前的预习环节,比如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比如在自读课的学习当中,比如在拓展延伸的方面……此时利用教辅书,可以收到指导帮助、点拨引导、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等效果,有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所谓适度性,就是对教辅书的使用要有一个“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的妙语佳句、真知灼见,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其中的匠心独运、奇思妙解,也完全可以用包容的眼光,供我借鉴;而对其中的陈词滥调、曲理歪解,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为我所弃,切忌全盘照搬,过度依赖。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时刻牢记使用教辅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的作业、不是为了应对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学习的轻松,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语文,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教师有的教辅书学生也有,教师没有的教辅书学生还有,过去教师与学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如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的语文教学图景也已成为历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时下一些语文教师的观念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时空中,他们未能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对语文教材的解读缺少自己的看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缺少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只会照搬照抄教参或教辅书上的内容,这种不学无术的教学行为,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教辅书上全能查到时,看到教师提问的问题教辅书上全有解释时,看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辅书上都有答案时,在惰性心理的支配下,他们会慢慢地不再听讲,不再做笔记,不再用心学习,因为手中的教辅书足以帮助他们应付眼下语文学习中的所有问题,至于后果会怎样,他们哪会想得那么多、看得那么远呢。作为教师,这样的结果不会想不到,如果心里清楚,却无动于衷的话,这未免就太不负责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好好学习,用心钻研,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从教辅材料的阴影中走出来,才会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三.小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阅读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语文素养。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学生手中除了教辅书之外,没有一本像样的语文工具书;除了教材之外,没有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课堂之外,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依旧停留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还是强调答案的准确一致,仍然局限在备考的小圈子里,所有的这些一天不改变,教辅书的恣意蔓延现象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有全面理解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真正的对话和深层的交流,语文教辅书才会复原到其本来的位置,学生语文素养的达成也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张所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