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就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美籍华人当代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曾经说过:“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开第一步。”“新”就是创新,就是善于利用感官能力全方位地感知周围的世界,并且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理顺并能够看清多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利用新思想去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是教师的责任。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找到课堂学习内容的关键所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由于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源泉始于问题,学生需要具有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学生由于感到所读文章、诗词等的妙味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我就为学生创设探究,把自己遐想为青年毛泽东,亲历湘江秋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造性再现和表现词中的意象的探究兴趣,反复阅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词所描绘的湘江秋景,从而促使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成。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每个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自信心;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关键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讲解新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因为好胜心是每个人的天性,因此给予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适当的表扬或鼓励,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促使每个学生提出问题。
三.课前设疑问题
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提供预习提纲,培养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前有思考,课堂上才会提出问题,也同时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给出预习提纲:①了解作品相关背景。②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③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文本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课堂上,有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如:刘和珍具有什么美德?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她所具有的美德?再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思索中产生问题,在学习中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的萌芽。庄子说:“学习,就是要学习表面不能学到的东西;做事,就是要做表面做不到的事;辩论,就是要辩论表面没有辨出的内容。对知识的探寻,就要把目标定在不知道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源泉,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辩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达到“问”与“新”的相互交融。
程娟,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