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种创新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同时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最后一课》 形式 内容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沦陷后的法国阿尔萨斯市中的一个小学校被迫停授法语改授德语的故事,虽然这是一篇虚构的小说,但是作品中浓厚的爱国之情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语文教师在给90后的学生讲授这篇小说时,如何通过创新性教学把这种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从导语开始,导语是教师授课的开端,虽然话语不多,但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善于设计导语的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我们到网上查一下《最后一课》的教案就会发现,很多导语设计缺少创意,譬如,“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然后教师就开始介绍小说的历史背景。虽然这个导语设计了一个悬念,但并没有让学生动情,把它放在任何一篇经典作品的导语上都可以,缺少独特性。还有这样的导语:“在上节课《黄河颂》中我们学到了坚强伟大的民族精神,可是,当一个国家领土被侵占、尊严被践踏时,她的国民又应是怎样的表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导语虽然直奔主题了,但却浮在表面,没能深入地挖掘主题,尤其最后一句,缺少力度。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讲课之初,先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学语文吗?”肯定会有学生说不喜欢,于是教师紧接着问:“那么,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学校被迫永远不能再教汉语,只能教英语,你们只能读英语课文,用英语交流,写英语作文,你们再也学不到唐诗宋词,再也学不到哪吒、孙悟空,再也不能用汉语去书写你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你愿意吗?你高兴吗?”相信教师问出这个问题,每个学生内心的情感都会被调动起来,他们都会在宁静地思考后大声地喊出:“不愿意!不高兴!”这时,教师可以说,“看来,大家都是深爱我们的母语的,其实,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那是一种终生难以割舍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母语的这种热爱之情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如何热爱自己的母语的。”这时,学生就会怀着一种神圣的感情来学习这篇小说。
学完这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你认为对吗?学完了这篇小说,你对我们自己母语的认识有了什么改变吗?”相信通过小说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已被小说中的情境所感染,他们自然会对自己的母语也产生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感,教师这时再进行热爱母语、认真学习母语,发展我们的母语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围绕课文的主旨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得好,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着力于教学形式的创新。
教学形式虽然是教学内容讲授的辅助手段,但利用得好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也大有裨益。
(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譬如,讲《最后一课》时,可以利用音频,给学生播放一段法语朗读录音,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法语字体,让学生体会一下韩麦尔先生说的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这样没有学过法语的学生就会有个感性认识,也便于课程结束时讨论得更深入。
(二)教师可以采用板块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当下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笔者认为把一节课的时间板块化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湖北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做得很好,如余老师讲《七颗钻石》时,分为三个板块: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第一板块是朗读,行为主体是学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第二板块是品析,以问题形式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给予指导;第三板块是表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生创作不断涌出,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在每一板块中,余老师都设计了大量的课堂活动,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符合余老师所说的:“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1]
讲《最后一课》时,也可学习余老师的这种板块式教学法,分为三个板块:启发思考(调动学生对母语的情感);细腻感受(细腻地感受韩麦尔先生的母语情结);升华情感(升华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三个板块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正如余老师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中说“分板块、设话题、做示范、给抓手,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找到学习方法,理解文章意蕴,升华自身情感。当然,文本不同,教学设计也应不同。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同样一个公式不适合所有的文章。一般在散文、小说中可运用这样的板块,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美,抓住文章的主旨,学会一种鉴赏作品的方法。
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种创新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同时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余映潮:《走进充满美感的新课堂》,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8期,第81页。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刘春洋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