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旨在培养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研究过程和方法及学习生活中切身的体验。学生对教材名著持一种平等审视的研究态度,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提取的语文课题进行分析研究,颇具开放性、探究性之特点。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角色较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目前而言,语文研究性学习和传统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成为语文教学与学习腾飞中的双翼。
关键词:平等审视 提取课题 跨学科 问题 活动
作为课改新探索,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时而生,它有别于农耕时代、工业社会时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甚至学习者。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新教学探索虽艰难,教师们都在不断前行,笔者现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恳请大家指正。
一、平等审视的研究态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对教材中的文章只是记忆背诵,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更不用说切身体验了。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把课本、名著当做自己研究问题的资料,为己所用,站在一个平等的高度去审视,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品读、欣赏,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了。
如学生在研究田园诗的过程中,资料可直接来源于所学教材中的诗歌,在课文《谈文艺的空灵》中就有陶渊明的田园诗一首,而《归园田居》就是课本范文。热爱书法的学生可反复研读《兰亭序》,学生把这些经典课文作为资料来用,促使自己既要站得高又要看得远,驾轻就熟,让文章了然于胸。“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此一来,既能应对考试,又满足了研究兴趣,实现了学习的双赢,正如王羲之云:“信可乐也。”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观念的变革。
提取研究课题要在经过广泛阅读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取有价值、新颖、可行性的课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有的学生一直对李清照的词感兴趣,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又走访了李清照故居,既而着手研究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难度虽大,但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一定颇丰,不必太看重结果。又如,有的学生提取的课题《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关于柳文化研究》、《古诗中月亮意象的研究》等等,均符合课题要求,且在研究过程中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极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读书看报获取信息的意识逐步增强,他们也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跨学科研究
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限定在“语文”的范围之内。语文是其他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提倡大语文的观念,但这不等于说语文可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皆能完成其他学科的任务。但我们可以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如有可能也可在其他学科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力争促进学习的迁移。
例如研究苏东坡、欧阳修文章的同时,需要查阅一些历史资料,这样不仅了解了北宋的时代背景,还兼顾了历史知识。学生在学习政治、历史、书法、绘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对象,艺术是相通的,如作家林语堂用文学语言写的《谈中国书法》,就涉及了外语、书法理论、绘画、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见解深刻,很有真情实感,可见林大师学养之深之广。当今一些语文专家一味强调语文的学科性,囿于一门一派的狭窄空间,视野闭塞,难怪导致一些学生轻视语文,对于语文学科不像英语数学那样重视,只是看重语文高考的分值而已。南开大学田蕴章教授说:“书法家一定是学者,但学者不一定是书法家。”究其原因是真正的书法家集实践和理论于一身,又重视字外功夫,文学修养是其创作的土壤。语文教师在讲《兰亭序》时,若不对王羲之的历史背景、书法有所研究,就很难讲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就失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更不用说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了。
许多教师提倡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欣赏语言的表达,《千年书法》视频中声情文并茂的解说词,古书法碑帖原文的释读等,都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创新教法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而现在有些学校一味排斥语文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显然是与新教改背道而驰,且一味追求价值不大的琐屑,颠倒了教师的文化价值观念,长此以往,校将不校,悲哉!
三、活动拓展
除了研究课题外,教师还要组织开展大量的活动来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运用普通话朗诵和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让音乐走进课堂,对适合的文章进行配乐朗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趣 ,激发主体意识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色彩,营造气氛,吸引学生,并使学生能融入其中,深切地感受文章的氛围,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要领,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努力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展示出无穷魅力。语文教师更要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如鼓励学生参观书法绘画展、看话剧、听音乐会、搞联欢、辩论等,到高等院校、博物馆、部队、田园、科技馆去调查、观察体验等,这些与传统课相悖,不称其为课的活动,学生却能人人参与,个个兴高采烈。学然后知不足,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视野开阔了,学生从中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我提高的意识增强了,因而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发展。
四、提高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担。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授人以渔场更好,即给予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我们的学生回家后,家长总问孩子:“老师提问你了吗?”而很少问:“今天,你问了老师几个问题?”问题驱动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原动力。
特别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阅读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积极创设宽松自由的文本对话环境,让学生阅读回归到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原生态中去,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独立自主地理解、体验、吸收、摄取文本所蕴藏的人和景物、概念和语意、情感和态度等等。学生在经历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过程中,便会自然地产生问题意识,情不自禁地谈出对阅读文本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可以多角度评价孔乙己、愚公,也可以探求苏轼之于明月大江的情怀,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等等。很明显,这些问题的发现是在学生与文本自主平静的对话中完成的,而非教师命令下的产物。尽管有时学生发现的问题是肤浅、离奇古怪的,甚至是偏执错误的,只要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阅读行为,真诚赞赏学生发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就会不断加强。
五、研究成果展示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过程而非重视结果,主要培养学生出于自我的需要、兴趣去探索,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非常重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绝不能因老师或别人的褒贬而改变自己的追求,但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展示的发展平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班里一些平时不受老师重视的所谓的差生会积极发挥自己的语文潜力,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方面积极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作文水平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写出的文章思想性较先前有所活跃,平时上课时也能积极发言,那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在这些学生的心里逐渐淡化。而那些平时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从内心里开始喜欢语文课了,因为他们发现语文的发展空间如此之大,承载的文化思想是如此深厚,一本《论语》,一个文化名人就能带给他们不尽的思索,深深的心灵震撼,让他们这一个年龄段的心不再浮躁,而是静下心来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至于结果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应该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他们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不论是在人文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而先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会得以真正实现。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一只翅膀固然有它历尽风雨后的坚韧性,但作为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绝不可墨守成规,应主动去实践体验、突破自我,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史上的一次革故鼎新的风格转换,其飞翔前景还需同仁鼎力关注。
(贾佃海 山东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 25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