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09

[ 李荣东 文选 ]   

例谈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 李荣东

  有人说,文言文的教学真难。字词要落实,句句要翻译,还要分析古语法,这一通串讲,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都磨掉了,还要背诵默写,美其名曰按课程标准施教,更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本来,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更是蕴涵丰富,语句优美,理应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为何现在文言文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呢?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换言之,要摆脱困境,就要寻求教学方式的突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文言文时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编演课本剧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问题要抓关键处。纵观入选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绝大部分都适用于改编成课本剧。例如笔者在教《公输》一文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方式来“编演”,然后评出优胜组。改编成课本剧的《公输》可分三场。第一场:墨子舌战公输盘;第二场:墨子喻劝楚惠王;第三场:墨子与公输盘斗法。又如《扁鹊见蔡桓公》可分五场。第一场,一见蔡桓公;第二场,二见蔡桓公;第三场,三见蔡桓公;第四场,扁鹊论病理;第五场,蔡桓公之死。当然,编演的方式可自由选择,既可全文编演也可选取某一重点段落编演;既可事先安排预演做足工夫,也可即兴表演。笔者在上《核舟记》时,针对核舟上雕刻的苏轼、黄鲁直、佛印三人的位置、动作、神态等请同学上台即兴表演,效果相当不错。
  “编演课本剧”的课堂教学方式新颖别致,学生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学方式不错,但效果如何?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呢?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呢?肯定会有人质疑,我们不妨作一下分析和探究:
  学生为了演好,就要编好;而要编好,就必须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好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而要做好这些,就必须弄清每个字、词和句的意思。
  这样,在“编演”这一线索的积极调动下,产生了良性连锁反应,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学习,自觉主动地完成了文本的学习目标。所以说,这一线索具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功效,成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活力源。老师只需补充、指点学生能力之外的个别字词句即可。可见,“编演课本剧”这一创新教学思路,内涵丰富,趋动力强,具有无比优越性。
  二、竞赛辩论会
  《愚公移山》是一篇很经典的文章,其中的“愚公精神”可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辩论赛经常选取的素材。因此上这堂课时,笔者就决定要进行一场辩论赛,但是对如何跳出以往的框架模式让学生们既掌握了文言知识又深刻理解其内涵,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笔者决定:先举行朗读比赛,老师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给予点拨,不反对个性化朗读,也鼓励学生采用“摇头晃脑式”来读,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以此来加强幽默感,提高兴趣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举行讲故事比赛,要求一个要比一个讲得全面,讲得具体,学生有遗漏的地方老师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补充。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辩论赛便水到渠成了,笔者选定“河曲智叟亡以应”这一句,俗语曰:“后息为胜”,争论时最后一个说话的人往往是胜利者,笔者要求学生们针对愚公的观点为智叟辩解,于是,正反两方的辩论赛就开始了……当然,即便是“智叟们”争辩胜利了,我们也不能忘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笔者还有后招,再来一场演讲比赛——《我要做愚公》。
  由于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很适合让学生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听与说双方互动,张扬个性,流露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和天然禀赋。
  三、一点突破法
  所谓“一点突破”就是说在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抓住某个重点问题作为学习全文的突破口,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点突破法”这种教学设计灵感源自一次偶然的学生质疑。记得是讲授《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时,笔者用竞赛法让学生们朗读、翻译完第一段后,顺口问了一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一个学生问道:“建造亭子的是智仙和尚,为何要请欧阳修来命名呢?”真是一“语”激起千层浪。很快,学生自发分成几个小组拟定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说智仙是为了巴结讨好欧阳修的,有说智仙是个没什么才华的和尚取不好亭名的,也有说智仙想借欧阳修扬自己名的……慢慢地,讨论变成了争辩,到最后,有个小组结合课文后几段作出了总结:因为欧阳修是个好官,滁州百姓爱戴他,所以特意建造这个亭子并请欧阳修来命名以表敬意。此言一出,纷争消失,大家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但给笔者的感触实在太大了,答案本身并不重要(史实是欧阳修命智仙造亭为滁人休息之所),重在对答案的探究过程,课文后面的内容笔者还没讲,但是学生们因这一个问题就把下文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等内容都贯穿起来学习了,也理解了。后来,笔者在上蒲松龄的《狼》一文时就运用了这种“一点突破法”,直接提了一个问题:“老师觉得屠夫并不机智,你们认为呢?”把自己摆在对立面(文章的主题是表明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自主学习,自己解惑。面对这类问题,学生们往往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向学生灌注了什么知识和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和争辩,更在于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究问题的可贵精神。所以说,文言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
  
  
  (李荣东 湖南省永州市五中 425100)

例谈文言文的创新教学